伊莉莎干脆地回道:“我是从小门进来的,就是为了向哈迪王子殿下问刚才的那个问题。还希望哈迪王子殿下能看在石油镇居民对此殷切期待的份上,帮他们解答疑惑。”
哈迪脑子转了一下,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在众目睽睽之下又不好拒绝。
这时,一个中年男人过来了,说:“伊莉莎,你怎么还在这里?”
哈立德问:“您是?”
那人赶紧笑着对哈迪说:“王子殿下,我是《约中日报》报社社长,这是我们报社的记者,我没管教好她,给您添麻烦了。”
哈迪不禁皱了下眉头,“管教”这个词是家长对孩子说的,怎么能用在自己的员工身上呢?
沙利尔这时过来了,凑到哈迪的耳边说了几句。哈迪说:“今晚是宴会,不是新闻发布会,所以对于这么一个严肃重大的问题,我不能随意回答,也不好占用大家的时间。但如果你愿意等的话,可以先在那里坐一下,享用一下美食,待宴会结束之后,我再回答你的问题。”
伊莉莎这就没法拒绝了,只好先离开,在一个角落里等宴会结束。
宴会又进行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作为宴会的中心人物,哈迪要与约中市各方各面的人物结交,饶是哈迪年轻力壮也有些吃不消了,于是便告了个假,在酒店的房间里休息。
哈迪坐在沙发上,才闭上眼,便听到外面响起了嚷嚷声。一个女声和几个男声混杂在一起,隐约还听到有人在叫哈迪,哈迪起身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伊莉莎。
伊莉莎作为《约中日报》招聘的第三名女记者,时刻牢牢地记得两名前辈女记者对她的告诫:“要想在全是男人的新闻业混下去,一定不能要脸,甚至不能惜命。”
当时伊莉莎还以为她们的意思是要对主编供奉肉身,不由得狠狠地鄙视了她们一番。
但进入实习期,跟着她们以及别的记者跑新闻的时候,伊莉莎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除了自己的姿色,没有人会在乎自己的记者身份,问了不答,敲门不开,要不到入场券等等事情如家常便饭一般被她遇到。特别是当她看到与自己同批进来的男记者都开始单独署名发稿了,自己还只能在老记者名字后面挂个“实习记者”的名号,心中的不甘格外苦涩。
后来,伊莉莎终于还是拾起了那句话,“不要脸,不惜命”。属于她的第一个新闻,是她冒着上百度的高温蒸汽,深入事故现场报道的一起油田蒸汽事故,为此她还被送进了医院。而由于企业和官方的压制,这个新闻仅仅上报半天,就被紧急撤下,连带同情自己的主编也挨了处分。
当伊莉莎在病床上看到自己的新闻上了报纸,然后又接到电话通知撤下的时候,她抱着报纸哭了,泪水哗哗地流,连陪床的护士都不知该怎么安慰这位悲伤的病人。在她住院的时候,她的两位前辈过来了。她们在各自从事了几年的一线记者工作之后,都选择了嫁人,一个成为了家庭主妇,一个成为了报社的校对。两个前辈劝她好好考虑自己的职业前途,不要一味地去跟男人争功。一听此言,伊莉莎的傲气上来了:“凭什么他们写些鸡毛蒜皮的事都能上版面,我会瞧得起那种功劳?”结果,劝人的言语反倒激发了她的斗志,她立志成为一名重大问题一线记者,不达目的誓死不休。
从此,伊莉莎就成为了约中市的“名人”。她印了一万张名片,发给了约中市大街小巷的居民,让他们有什么重大的突发事件就打电话给自己。从此之后,伊莉莎就再也没有在办公室写过新闻稿了,她每天清早出门,开着车子在约中市四处采访,小新闻就在车上写好新闻稿,直接发给主编。一旦发生了重大新闻,她准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人,无论是凶杀案还是交通事故,她的新闻稿量迅速增加,偶尔也在三版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她是不满足的,任何一个记者都不满足做一辈子的社会新闻。终于,机会来了,哈迪上次来到约中市的时候,日报社安排了另一个记者随行报道,伊莉莎不仅没有争取到机会,反倒被派到外地去出了三天差,伊莉莎抗争过,但是没用,新主编根本看不上伊莉莎,他有自己的班底。三天之后,伊莉莎的机会来了,她第一个报道了哈迪在石油镇遇刺的事情,但是那主编根本不相信伊莉莎的报道,批驳
第39章 三、建南-9[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