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先生是中年人,而今我都已满头白发了,您却仍然健壮如中年,先生是否得道?董奉回答:‘偶然耳。
长生不老,一直都是历代许多帝王、权贵们梦寐以求的事,但如一位诗人在诗中所说的:‘又无大药驻朱颜。
那人在听了董奉的话后,就把他的话传了出去,一时间,一传十,十传百,前来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和‘法术的人,日益增多,搅得董奉是终日不能安宁。于是,他一气之下,便离开了家乡,去周游天下,以医术济世救人。
有一次,在他经过交州的时候,刺史士燮罹发生了中毒性休克,厥亡三日,经董奉的救治,奇迹般的死而复生,这一消息立刻就传遍了整个江南。
士燮全家是万分感激董奉的救命之恩,特地在府邸的旁边建造了一座高楼,供董奉居住,一日三餐均亲自侍奉。
却哪知,一年之后,董奉谢绝了士燮的盛情挽留,离开交州,一路北上。
在途经钟离时,他看到当地人民由于三国的争战而贫病交加,十分的同情,便在凤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个贫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来。
他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把他曾经从书上学到的,关于江南种植果木的农业技术知识,无偿地传播给钟离的农民,并鼓励大家在荒山坡上,种植杏树以救荒致富。
不过很可惜,有很多人对这位悬壶治病的‘游医郎中,他所提倡的种杏致富的意义,持怀疑态度,并不实行。
于是,董奉在他的医馆里,就定下了一个奇特的规章:凡是来看病的,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但重病者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种植杏树五株;病轻者,种一株。
由于他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远近患者都纷纷前来求治,数年之间,后山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俨然成为一遍杏林。
待到杏子成熟时,董奉写了一张告示,规定:来买杏的人,不必通报,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自行摘一斗杏去。
然后,他把杏子交换来的谷,用以救济贫民。
据说,每年有二、三万贫病交加的人,受到董奉的救济。”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传说,开始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这样的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原来如此。”流火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师父学董奉,也是想想成为他那样的一个人吗?”
“嗯。我出生医药世家,自从会认字,我就没有断过医书,一直都在学习,也曾有过一段不想学的时光,我祖父就抱着我,给我讲了这个故事,我还记得,这是他跟我讲到的第一个中医小故事,我当时听了很感动,励志也要成为他那样的好大夫。但无奈现实多坎坷,医院里有太多的人事纠纷,大家都为职称,升官尔虞我诈,我一直都没能实现这个梦想。如今好了,我有了自己的医馆,我觉得,在我力所能及的时候,是可以成为董奉那样的人的。”
“师父,我相信你。”
“流火,有位圣人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一直觉得,这不仅仅是对于君子来说,也是对于我们这些医者的要求。”
“嗯,徒儿谨记师父教诲。”
“今日医德课就上到这,你坐诊,我出去转转。”清舟站起身,拍了拍流火的肩,转身出了门诊室。
清舟刚出诊室,就看到了靠在墙边的白墨。
“怎么站在这?”清舟牵住白墨的手,“走,出去转转。”
“刚听你给流火讲故事听入神。”白墨拿起挂在门口的披风,细心地为清舟系好带子,然后拿了自己的随意系上,就牵着她的手,一起出了门。
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慢慢地在院中散步。
“萧萧,你很喜欢行医?”
“也不算喜欢,感觉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我爸曾说过,我是我们萧家百年难得一遇的医学奇才,天生就是该干这一行的。”
白墨没有说话,低头侧眼看了眼清舟,又转头看着前面的路,他只是微微一笑,握着清舟的手紧了紧。玄女娘娘每天没事干就对着优钵罗池念医经,可不是与生俱来嘛!
第104章 医者的本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