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缘之所以很爽快的答应李渊的条件,不多说,其实和李渊个人的实力很有关系,长孙缘自认为凭借自己目前掌握的实力的李世民的实力还不足以反对李渊,很多时候李渊能直接决定自己几人的生死。
长孙缘不敢多想,自己能够争取到几年的时间,等自己将实力发展起来,等李世民将自己成长起来,等李渊老了,等时局稳定了,虽然到时候免不了的李建成一争长短,但是自己不是软骨头。
说起李渊,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按《隋唐演义》上说,“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家盗贼”揭竿而起,但最后推翻隋朝江山的不是十八路反王之一,却是唐国公李渊。李渊是所谓的农民起义军么?很牵强。实际上李渊非旦不是吃不饱、穿不暖才揭竿而起的义军领头人,反而是与隋炀帝杨广扯不断的统治阶级代表,只不过他“假公济私”,看着亲姨表弟杨广江山不稳,痛打了一下“落水狗”,顺便把江山收入囊中罢了。
李世民的妈窦氏却和杨家有血海深仇,因为隋文帝取得是她的舅舅宇文家的江山。当年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皇位时,窦氏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
但窦氏又是一个巾帼英雄,理智告诉她不能明着跟杨广对着干,她曾经劝李渊迎合隋炀帝对声色犬马的喜好,将自己的数匹骏马进献以求升迁,壮大实力。李渊开始时犹犹豫豫,结果招致隋炀帝的不满。
后来,李渊幡然醒悟,屡屡搜求鹰犬进献,很快便得到了升迁。受妻子影响,李渊虽然和杨广是亲姨表兄弟关系,杨广也给了很大的兵权,但他绝对不象岳飞一样是个愚忠的忠臣,杨广残暴不仁,激起了四面八方的农民起义,李渊感到机会来了,实际上早起了取而代之的雄心。
但十八路反王没有一路做了皇帝,却让李渊捡了个落地桃,这是什么原因呢?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起义军们与隋军浴血奋战时,李渊“假公济私”极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实力,逐渐成为超越隋军及各路义军的最大力量。
李渊第一次“假公济私”积蓄力量是在他还没有挑起造反大旗时,他为巩固太原这块根据地,利用皇命这块招牌,“遇佛杀佛,遇鬼杀鬼”,积极扩充自己的实力,包括镇压义军。历山飞是农民起义军领袖魏刀儿的外号,因不满隋朝的残酷统治,在太原一带率众起义,响应者共有十万多人,李渊在担任太原留守时,奉皇命以少胜多,用奇计亲自镇压并收编了历山飞的农民起义军,进一部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因为和太守王仁恭的侍女私通,怕被发现,便以贪污之名杀死了王仁恭,起兵建立定阳国,自称天子。李渊以讨伐刘武周为名,招兵买马。因为这时还是以隋朝官员的名义行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招到近万人。另外,李渊以抵抗突厥的名义,积极备战,极大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
杨广昏庸无道,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全国形成了二百多支反隋起义军,其中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李密、翟让的瓦岗军对隋朝形成了直接威胁,加之隋炀帝杨广因听信术士之言,对李渊不再信任,当时民间歌谣传唱:“日月照龙舟,淮南逆水流,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暗示李氏当兴,方士进言说:“诛杀海内的李姓,杜绝后患”,右骁卫大将军李浑一门三十余口人首先遭殃,李渊害怕落个李浑的下场,于是再也顾不得与杨广表兄表弟的亲戚关系,撕破脸皮于公元617年七月率三万兵将誓师正式起兵反隋。
在发布的檄文里李渊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豺狼充于道路”,因此,李渊要废掉昏君隋炀帝,尊为太上皇,然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
这时李渊的一片效忠大隋的“公”心其实仅仅是他的一种号召天下的策略而已,掩耳盗铃罢了。李渊造反后,与义军也不是一条心,有“假公济私”的嫌疑,尤其体现在与瓦岗军首领李密的合作上。李渊在与李密的通信中对李密极力吹捧,说自己没有取代隋朝之意,实际上这乃是李渊“卑辞推奖以骄其志”的计策,他充分利用了李密骄傲自大的缺陷,先麻痹李密,让他阻挡中原的隋军西进。十八路反王与隋军主力大战,两败俱伤,使壮大起来的李渊军队有了可乘之机,率先攻破长安,随之李渊露出封建统治者的本来面目,废掉杨侑,用十年时间镇压了全国各地的义军,当上了大唐朝的开国皇帝。
所以,这才是长孙缘万万不敢小觑李渊的最大理由,这种人太危险,一不小心,丧命的就是自己,所以,长孙缘此刻不想和李渊有正面冲突。所以长孙缘选择远走他乡,即使还带着孩子。
长孙缘飞鸽传书告诉李世民不要担心自己,而后将信印交给狼卫,而后自己便带着风晤和小家伙以及前两天选出来的一百人,隐进山林,其实只不过是回到了河东的深山老林里。
在这里一样可以遥控整个事情,而且,此时的长孙缘怀孕已有两月有余,快要三个月了,马虎不得,长孙缘需要好好养胎,所以长孙缘才挑选的深山老林,这孩子确实来的不是时候。
 
第99章 再次离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