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东行,耳边听着微寒的春风,吹动干枯树叶的声音,萧索而又冷清。一路上曲曲折折,感觉山坡的坡度很陡峭,要向前探着身,攥紧马的缰绳才能保持住身体的平衡。
志民最初还能分辨出来方向,到后来,方向感就混沌不清了,只是知道他们现在走的这条路,是一条盘山路。
就这样,走了大概两多个时辰,就听到同行的几个土匪,大声的呼叫着:“顺风,顺水喽。”
志民一听,虽然不懂他们喊得是什么,但从字面上不难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想必是到了他们的老巢。果然,还是那个粗豪的大汉说:“摘下面罩吧。哈哈,小兄弟果真是信人也。”
在黑布套里闷了好久,摘下面罩的时候,志民眯起双眼,好半天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
这应该是半山腰的一个山坳,四周都是山峦,有几座木刻楞的房子,矗立在山坳当中。这种房子构造,是白俄人带到中国来的,具有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民居。木刻楞都是用上好的原木层层叠积,不需要一根铁钉和捆绑物。整体只用木钉,卯眼和榫头相连接,墙壁中间絮上干燥的苔藓,能起到吸热和保暖的作用。
志民一直听说,土匪的巢穴基本都是呛子,草棚之类的,搭盖简单也便于行动。但眼前的房屋,却让他从心里感觉到,这是一股不仅仅只靠打家劫舍去谋生活的土匪。
一群人都向这个方向跑来,志民惊异的发现,这些人身上穿的衣服,虽五花八门,但绝大多数人都穿着东北军的军服,这是志民小的时候见过的。
“何公子,我们大掌柜的有请。”一个人高声喊道。
志民仔细一看,喊话的正是那天去春满楼的中年人,他正笑吟吟的看着志民。
他怎么知道我姓何?志民在心里直犯嘀咕。
既来之则安之。志民又想起了万山的口头禅: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听天由命就是了。
至少,他没有生命危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志民被领到最大的一个木刻楞房里,抬眼一看之后,不禁目瞪口呆。端坐在虎皮交椅的;正是那天在二叔房间里见到的那个人。不过,今天恢复了一身女儿装。她的头发高高挽起,表情显得有些冷峻,大红绒的斗篷也衬得面孔有些苍白。虽然眼角有一些皱纹,表明她已过不惑之年,却丝毫不能掩饰她与生俱来的丽质。
是小兰——那个让二叔刻骨铭心的的女子。虽然面容有饱经沧桑的痕迹,但志民依稀记得她当年的模样。
志民这时还注意到,她的身边站着一个少
第36章 (一)匪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