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已经到了崇祯十六年八月份,由于古代没有现在交通的便利,一般战争的结局消息的传达要好几个月才能传到皇帝的跟前,而且如果有大臣刻意隐瞒,皇帝有可能会被蒙在鼓里。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可是,皇极殿中紧张的局势仿佛乌云密布,看着那跪了一地的文武大臣,一个个全都是心惊胆战,至于为什么生气了,肯定有人能够猜到。
是的,辽东败报已经传到了,至于为什么辽东败报这会才传到朝廷中了,也许是吴三桂害怕自己战败的消息传到皇帝的耳中,一直在刻意隐瞒,也许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将这一败局也不想报给崇祯皇帝。
龙椅上的崇祯皇帝早就爆发雷霆之怒,已经狠狠呵斥了诸多大臣一顿,可是真正的风浪才刚刚开始。
朝堂上的愤怒根本无法解决远在山海关失败的阴影,而且整个山海关只有三万人的部队,这支部队无论怎么样,也还是大明的部队,如果崇祯皇帝逼得太急,有可能吴三桂转头就投了满清。
况且大明朝欺上瞒下的情形不止在朝廷内部,也在地方弄虚作假,崇祯皇帝贪官是杀了一批又一批,内阁首辅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他也不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天启皇帝在位的时候,仅仅用了一个魏忠贤就能让满清止步辽东,甚至辽东都有了收复的趋势。
尤其在自己即位以来,何其辛劳,每天鸡还没有打鸣,他已经开始起来工作了,可是老天是何其不公,自己呕心沥血十六年,明明已经除掉了魏忠贤,可是,他突然又发现,所谓的东林党,只不过徒有其表罢了,干的也不过是宰相合肥天下收的勾当,从来没有人真正为大明着想过。
大明整整两万万人,但是找不到一个中用的臣子,而且就连老天爷不帮他,不是大旱,就是水灾,而且这是填不满的窟窿,崇祯皇帝真的是欲哭无泪呀。
此刻,他尽管将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全都打骂了一顿,但是有什么作用了,这种事他做的又不止一回了,可是,有谁真正在乎过,不过盯着的是自己的小腰包,哪怕崇祯皇帝将内阁首辅周延儒又给斩了,换个其他人上位,估计也是这种情况,因为大明就如同一个烂梨,整个大明王朝已经烂到了梨芯中,大明也烂到了骨子里,崇祯皇帝尽管工作的几乎废寝忘食,但由于方法不对,见效甚微。
“诸位爱卿,如今大明已经真正到了危亡的时刻,你们有什么办法挽救大明于危难之中了,诸位都来说说,朕不会加罪于你们。”
内阁首辅周延儒也许是为了减轻罪责,也许是为了争取崇祯皇帝的再次信任,就主动说道:“启奏万岁,臣以为应该下旨给太子朱慈炯,让他带兵救驾,太子爷在南京几乎控制了南直隶的所有兵马,兵强马壮,只要下旨给太子爷,太子爷立刻就能拥兵百万,贼兵自能不败而退。”
周延儒说了这句话才觉得自己说的话好像有点欠缺考虑,因为天无二日,如果朱慈炯太子爷真的有了百万大军,那么崇祯皇帝应该放在哪里了,就代表着崇祯皇帝不如太子朱慈炯,崇祯皇帝是个要强的人,怎么会认为自己不如儿子了。
崇祯皇帝也只是说道:“周爱卿言之有理,但江南地区,匪患严重,太子爷已经自顾不暇,哪有能力组织百万大军,而且他也没有朕的威望呀,最重要的是太子仅仅十三岁呀,还是个孩子,朕不忍心他受如此奔波之苦呀。”
由于现如今尽管太子爷朱慈炯一切都掩饰的那么好,但架不住各方的密探呀,知道朱慈炯实力大涨,至少也拥有数十万部队,而且朱慈炯坐镇江南,很多江南大地主和富商生不如死,朱慈炯几乎不给他们活路呀,土地被收回去了,他们已经悄悄给内阁首辅写了好多密信。
但是因为一直没有机会,这次就着这次机会就想把太子忽悠来北京,好给江南地区的地主和富商有个翻身的机会,要知道,这次他们可否下了血本,黄金和珠宝跟废物一样,一次又一次给周延儒和诸位大臣们送。
可惜的是崇祯皇帝也有自己呢考虑,否决了周延儒提的这个方法。
兵部尚书陈新甲说道:“启奏皇上,臣觉得目前对于朝廷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一方是辽东满清政权,他们携着辽东大胜的威,可能会来攻打大明,只不过时间还不能确定,因为他们也没有能力吃下大明,他们最大的愿望不过是捞点好处罢了。”
“当然还有另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农民起义的压力,李自成已经控制甘肃、陕西、山西、河南部分地区,据报,已经准备建立反叛政权
第57章 北京局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