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自古为君者,都要被世人冠以“须成明君”的殷切期望与“当以平安治世”的极致向往。
可除了当事之人,谁又知道这两件事本身就是冲突的。
明君与平安治世,依常理思索,应是两件一脉相承的事,事实却并非如此。
自秦朝一统六国,天下大定后,凡称得上明君的,远至汉文、光武,近至隋文、太宗,哪一位都未必敢于在人前,宣称治下人人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常言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一双词汇,如何能放在一处。国泰民安与风调雨顺全然不同,只以具体某地而言,风调雨顺自然不会因人而异,一场瑞雪落下,人人门前、田头都是一片皑皑。
可国泰民安——别处皆无战事时,边陲之地却突发**,遍地尸骸,众多黎民食不果腹,可这之中竟也有人能高枕无忧,安平度日,如此,当算作是乱世,还是太平盛世?
对因战而亡之人,这还当算作是国富民丰否?于那些太平无事、钟鼓馔玉之人,这战事又该以何词句言说?
不如只当凡事都如梦一场,还淡然些。
圣人独坐于贞观殿内,难得享有片刻无人叨扰的时光,带着因饮下一壶半梨花酒而逐渐上升的醉意,斜靠在凭几上,望着除去几名内侍、宫女,空无一人的殿内,开始漫无目的地任思绪发散而去。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若无苛求,何时都为盛世……”他淡然地借着酒意,喃喃自语。
对又一次坐上龙榻的经历,他已不想再反复思考当初接受被众人拱于最前的决定是否正确。
只以目前的体会而言,如今的龙榻,较当初被贬为庐陵王,四处流离游走,时刻带着被杀的恐惧而言,确安稳、舒服许多。
但以这些日子,东都突发多种诡异状况,而投射入朝堂,众臣的反应而言,圣人倒是越觉自己关于明君、盛世的所想是对的。
他已厌倦了去决断一件事当如何做,圣人希望的是,双方都有那么几人,将做法说出来,以明智取胜,或以结果论,就如前朝的大理寺少卿狄仁杰那般——要么言而做,要么只做而不言。
可是满朝文武,除去零星几人,都只以口舌之争为乐,问及事态如何,所言头头是道;问及当作何解,人人闪烁其词。
正因为如此,韦巨源这般凡事都有些心怀他意之人,反倒得了重用——因就算是这样的人,也至少愿以亲身监造还都大典所用之吟天殿。
反观追随复朝五王的众人,先是百般劝阻延缓还都大典,后在决定“水祭木祀”时,又百般推脱,一副事事不愿上心的模样。
连上位的意志都捉摸不透,如此还妄图在朝中占有利地位,他只觉这帮朝臣有些痴心妄想了。
因此久而久之,本就对韦后多有依赖的圣人,便在内心更加倚重武三思、韦巨源一方。
口口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自然,五王助自己重登龙榻的“恩惠”,亦不能忘,故而即便他五人离开朝堂后,圣人自己也从未当众指出自己对他们五人以及众多追随者的不满。
可是那一日四人入宫,例行面会时,本想几人聚在一处,好好谈谈近来东
148 妄言妄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