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德三十六年六月初七,流火漫天,钦天监报兵戈之兆,帝大怒。次日,并州地裂,京师震动,死者数以万计。适逢洪灾,流民不绝,易子而食。
——《成汉帝国史》
黄昏,傍沱大雨中,在京都城门外的驿道上,几匹战马已跑得口吐白沫,大汗淋漓,马上众人全身湿透,身躯已是疲惫不堪,挺立不住,手中的皮鞭却犹在不停的挥动,催促着马儿快行。
“快开城门!”一人抬头,抹了一把雨水大喝道。
城头守卫的兵士有眼尖的,叫道:“是九旗急报,速速开门!”
城门吱呀呀的打开,马上众人不待完全开启,一摧坐骑从夹缝中直钻过去,蹄声渐渐隐没在夜色之中。
“老李头,这已经是一个时辰里的第五拨九旗军报了,是不是雁北边关的边军哗变了啊。”
“你们这些刚吃两天皇粮的小崽子又懂什么,白瞎了你们爹娘生给你们的眼睛,看来真是照钦天监刘大人所言,要起刀兵之灾。”一个头发半白的老戍卒摇头答道。
十几个刚刚被编入城防军的新兵听他一说,立刻围了上来。方才询问的那个士卒强辩道“你又没看见边关报文,凭什么说我错了。”“要不说你们这些新兵蛋子嫩,没看见这些边骑衣甲文饰各有不同吗,边关六大军团就差一个了,看来这次战事不小啊”。众人正在议论纷纷之际,城楼之上又传来疾呼“九旗急报,速速开门!”
就在帝都居民被不断驰过的马队侵扰的难以入睡之时,帝国皇宫勤政殿内却是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个不住踱步的老者身上。他就是当今帝国的皇帝,成汉王朝的第十九代君主,已经在位三十六年的当朝圣上——高韦。他和他的臣民正面临着帝国建立以来的最大一场危机,一场足以颠覆整个帝国的危机。“东胡、鬼奴、羌人、铁勒、百缅同时犯边,就差一个,只差一个了。”高韦的喃喃自语伴着殿外的雨声清晰的传到文武官员的耳中。
“边关急报”一声长呼突然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全来了,全来了,好,朕就看你们怎么夺去我大汉六百年的江山。众位爱卿,有何应急之策”。看着殿内那一张张惊惶失色、面目苍白的脸,高韦不由得苦笑起来。几百年的太平盛世不仅缔造了一个看似强大的帝国,也缔造出了一个懦弱安逸、贪图享乐的官员系统,除了草民作乱和胡骑偶尔犯边,帝国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碰到过什么战事了,又能有什么百战之兵,如狼猛将,整个帝国都和皇帝一起老了,老的难以救药。
“众位爱卿”看着低下那些诺诺无语的大臣,一团怒火突然让高韦难以抑止,帝国每年花费金钱养的都是一群什么样的贤良啊,还不如一群猪。“圣上,臣以为些许贼人犯边,定是仰慕我天朝富庶,所图不过为金帛之利,可遣使以利诱之,则边患必解。”做了十二年宰相的郭荣自然感觉到了皇帝的不满,急忙上前奏到。“左相大人所言极是,臣复议。”“臣也复议。”有了开头的,万一触了圣怒也有人担待,满朝文武官员立刻活跃起来。“臣以为左相大人所言不妥,外族盘踞之地距京师各有远近,边报却同时到达,显然是早有图谋,让我朝难以同时应付,些许微利恐难以令其如愿。何况我朝带甲百万,速选良将分路击之才是上策”。说话的人正是右相杨善平。他虽素于郭荣不合,双方朋党相争不止,但就此事而言,显然要比从没经过兵事的郭大人强上十倍,高韦心中忽又添了几分欣喜。“那爱卿可有良将相荐。”“圣上,臣已着兵部速选合适人选,片刻就能呈上御览。”眼看圣上有意出兵,殿内群臣又立刻是一片杨大人高见之声。随后的廷议进行的是异常的快捷,各州府调兵多少,分摊钱粮多少对于这些官员来说那可是轻车熟路,何况又正好是一次刮地皮的大好机会。两个时辰之后,帝国的公文已经开始在驿道上逐级传递开来。当暴雨终于在午后停歇的时候,帝都消息灵通的百姓已经知道一场从未有过的大战即将开始的消息。庞大的成汉帝国决心动员一支一百三十万人的军队,兵分六路将敌人碾碎。在普通百姓心中,强大的帝国是根本不可战胜的,胜利就意味着新的领土,新的财
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