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十二章 外戚密议[1/2页]

乱世之血 宝宝包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你知道吗,杨家是为了谋朝篡位,怕有人阻拦,才害死安国侯的。”
      “皇上不是从宫内摘星楼上失足落下,而是被杨家派进宫中的死士推下去的。”
      “杨家是看皇上要亲理政事,怕大权旁落,所以才下了毒手,逼反吴青峰,向舞阳宣战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罢了。”
      吴青峰的人头在帝都城门上悬挂了不过数日,坊间就出现了各种流言,矛头直指主导朝廷权柄的杨姓外戚。甚至有小童开始传唱一首奇怪的童谣:“杨树摇,毁高墙,国不安,旱不长。有好事者解说,第一句杨树摇讲得正是大权独揽的杨家,第二句说的是小皇帝离奇身亡,第三句隐含着安国侯吴青峰的被逼自刎,最后一句暗指成汉统治难以为续。杨家派出大量探子和绨骑四处察访,人是抓了不少,可却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消息,那流言的源头仿佛隐没的无处寻觅。百姓本就对这些坊间流言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又过了几日,京城安国侯府废墟前的两个石狮子眼中突然有鲜血流出,再加上吴青峰自刎那天一场奇怪的突降暴雨,都似乎在证明他的冤屈。于是,谣言日盛,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已经坐在火山口上的外戚杨家真的有点焦头烂额了,二十万大军不但没有取得预想的战绩,反而受阻于冀州,把当地百姓推上了誓死一战的绝地;皇帝新丧,皇位空缺,那些宗室诸王又重新开始蠢蠢欲动;西北林家打出了“诛杨氏、清君侧”的旗号,开始勾连鹏州的桑琦,叛乱的军队倒成了正义之师;幽冀商队遇袭,相关商户遭到洗劫,使朝廷控制范围内的商业急遽倒退,很多商人甚至举族避往舞阳军的领地;修建摘星楼的匠师遇害,大批匠户受到牵连波及,对武器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当然,还有吴青峰的那几个兄弟,传回来的消息说,几十万大军准备倾巢南下,旌旗遮天蔽日。谁也没想到,那个吴青峰临死前许下的报复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猛烈。他的首级挂在城门之上,带着诡异的微笑,仿佛时时刻刻都在讥讽着那些逼死他的朝臣。
      宝翰堂的夜晚是不眠的夜晚,烛火下的杨家官员愁眉不展。其实由外戚把握朝政倒还真不是由于他们多么贪婪,多么擅于争权夺利。本朝开国已经六百余年,最初承袭了前朝以功臣嗣侯为卿宰的旧例。但过了百余年后,尤其是最近三百余年来,民生乐业,异族少事,兵革难起,功臣一系渐灭。而自昭帝开始,不再限于从贵族中选拔相职,为相者大多从一介书生起步,相臣之权重威望颇见清减。显帝之时,见宗室日强,恐皇位传承旁落,一年内诱杀藩王二十几支,随后的宗室诸王在强压之下,也不得不俯首听命,而且同姓宗室可以外封,却不宜在朝中为辅。神州广阔,皇帝孤立在上,必须寻觅可以为臂膀的外助,于是近几代的朝廷大权遂有意无意的流入外戚一系之手。几门外戚权势之重,不亚于现在的杨家,而且飞扬跋扈,更为甚之,受遗诏辅政,新皇皆有如芒刺在背,稍有实力,就想尽早除之,可又只能借助自己的外戚一族。所以外戚专权,屡见不鲜。杨家也是看见前几门外戚下场之悲惨,灭族之巨创,才极力打压其余豪门,并力求率先扑灭任何一个可能的威胁。可是让他们设计杀害愍帝高升,那还是不大可能的事情,高升是他们的亲外甥,而且小皇后也正是杨氏所出,皇帝又性格懦弱,没有大权独揽之心,杀了他,有害无利,徒增烦恼。
      骑虎难下的杨家现在才发现,逼死吴青峰之后,最麻烦的倒不是舞阳军的报复,而是那个人人垂涎的皇帝宝座。皇上年幼突亡,没有子嗣。若拥戴外封同支诸王即位,那些人早已成年,肯定会加重皇权,打压杨氏一门,搞不好杨家又会变成帝国历史上一家被满门灭族的外戚,富贵荣华转眼成空。虽说可以借口皇帝新丧,需要操办大葬,又要剪除舞阳等叛军,可这皇位又不能久悬不决。拖上一日,非议就重上十分,拖上一月,恐怕杨家不谋朝篡位都没人信了。难啊,左也不是,右也不成,本想用兵冀州,树立杨氏威严,二十万大军却又深陷泥沼,无力自拔。
      “我早就说过,天诛计划不可行,不能行,现在事已至此,必须早做决断。舞阳虽有复仇之意,但并不是最紧迫的。皇位空悬,外封诸王才是大患,东海王的使节已经潜入京师,上下运动,他一旦坐上皇位,杨家必危。所以我认为首先与舞阳修和,最齐码不应再增兵了,应该把兵力集中在东线,先灭了东海,打消其余诸王对皇位的野心。”杨春雨站在那张硕大的帝国州郡图前,向杨家重臣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春雨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可是舞阳人和咱们有血海深仇,那吴青峰的人头还挂在城门之上,他们又怎肯善罢甘休呢?”
      “那个张全胜、张屠夫平时总吹嘘自己如何能打仗,谋略怎么过人,结果现在不但和舞阳军一战未交,

第七十二章 外戚密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