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十五章 复仇之战(二)新皇继位[1/2页]

乱世之血 宝宝包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历朝历代,皇帝继位都是件大事,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权代表的就是对亿万子民的绝对统治,是对每一个生命随意生杀予夺的大权,是一个帝国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皇帝的继位大典决不能仓促为之,因为它就是皇室和新皇至高无上尊严的体现。尽管现在适逢乱世,帝国内乱不休,外封的诸王又虎视眈眈,但是杨家的众位大人还是坚持要把这次继位大典操办的无比隆重和风光,因为这次的主角其实并不是那位还在襁褓之中哭喊着要吃奶的婴儿,而是杨家才对。既然关系到杨家的脸面,就一定要把它办好,办成最好。
      杨太后在宫内和自己的叔伯长辈、兄弟手足进行了数个时辰的长谈之后,终于决定先抑制住自己痛失爱子的悲伤心情,履行好自己作为帝国皇室最高权威代表的职责。太后的懿旨不仅给帝国带来了一位新的君主,也第一次向世人证明了死去的先皇高升在某方面的天赋异禀,一个襁褓之中呀呀学语的婴儿被大臣们拥戴为成汉帝国的新一代统治者,据说他是先皇十三岁多的时候,一次酒醉之后在一个随伺宫女身上暗种下的龙种,那个宫女生产之日便因产后大出血断送了性命,但这个婴儿做为先皇遗留下来的唯一血脉,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这个庞大帝国的主人。晋升为祖母的杨太后同时宣布因为伤痛过重,决定退居后宫静养,一干朝政都托付给新任命的太傅、录尚书事,丞相杨玉桐大人。丞相大人随后以首席辅政大臣的身份发布了一系列的命令。
      杨青柏拥戴新皇继位有功,被晋升为太尉、大将军,总领全国兵马;因为同样的功勋,杨善华和杨舞柳分别荣升为司徒和司空;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卿之职也同时由杨家子弟接掌;这样一来,帝国三公九卿这类的要职尽入杨家囊中。杨玉桐还代表尚不能亲理政事的皇帝提拔了一大批刺史、太守、将军和都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不是杨家的门生故吏,就是杨家的子弟亲朋。那些喜欢讥讽朝政,专爱鸡蛋里挑骨头的文人学士愤懑之余,将这次人事更替称为:始此,天下只知有杨,不知姓高。这些坊间的无聊议论显然是无关大局,丞相大人随后颁布的命令更令那些没有什么政治头脑的百姓震惊。所有响应东海王所谓讨贼诏书的外封藩王都被剥夺了王爵,能有献上他们首级的人无论出身如何,一律赏赐为侯爵,这些郡国的国相或长史如能忠于朝廷,率部反正除逆,还可再升一级,荣获国公的爵位。同时各地的豪强大户可开铸炉,制兵器,招义兵,参与到帝国平叛大业之中,所立军功加倍计数。看得出,丞相大人实在是把这些藩王痛恨入骨,势必要铲除掉他们而后快。
      这份以新皇帝名义诏告天下的圣旨颁布的同日,平定楚王八年之乱的智将杨春雨统领十三万人马猛击东海,首战即歼敌过万。捷报送到京城的次日,因为查实勾结外封诸王谋乱,企图颠覆帝国,新皇,尚在京师之内因年龄关系或其它原因没有外封的皇室成员一百四十余口尽皆收押天牢,通过连日的审讯,从这些娇生惯养的皇族口中得到的亲笔供述再次震惊天下。多年以来,他们为了推举已经服诛的楚王或是东海王继位,胆大包天,不但多次泄漏帝机大事,还心肠歹毒的使用奸计和其它种种令人发指的手段,先后害死了愍帝高升和安国侯吴青峰等人,许多参与计划的家奴受帝国感召,纷纷现身揭发内幕。
      没错,吴青峰被逼自刎是先皇高升下的诏书,但那是在那些卑鄙高姓皇族的蒙骗和诱使下做出的错误决断;甚至连京师大乱,商铺的被洗劫也是那些贪婪的家伙为了聚敛钱财支持叛军,私自太后印玺所颁布的伪诏。我们善良的太后贤良淑德,那时又因爱子被害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又怎么会发布如此残忍的命令呢。说杨家那些忠君爱国、体恤民情的大人们也有份参与其中,那更是谣言,先不说有几位杨家旁系子弟的府邸也受到动乱的波及,如果不是杨家果断采取行动,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调动城外禁军入城戒严,帝都估计早就在那些奸人的推波助澜之下变成了一座死城。就是这样,丞相杨玉桐大人还是每每为自己没有及时察觉他们的歹毒用心而自责不已,他宣布为了表示自己的歉疚,同时也为了给天下官员树立一个榜样,自罚俸禄一年,同时杨家诸位大人从自己并不宽裕的口袋中拿出一笔款项,专门用于给那些因京师大乱而受到伤害的百姓作为补偿。在受到巨大感召之后,京师的大小官员和豪门大户也纷纷拿出了数额不等的财物,用于救济京师受难百姓。那种民拥君,君爱民的场面委实令人感动。
      每天都有的新的命令颁布,每天都有新的罪行被揭露,每天也都有新的头颅被砍下。帝都的百姓不会放过这次戏谑那些谋逆皇族的盛宴,他们成群结队聚集在通往刑场的道路两旁,一边听着那些曾经参与到谋逆计划之中的胁从家奴的忏悔和揭发,一边把手里的烂菜叶和碎石头尽情扔向那些往

第七十五章 复仇之战(二)新皇继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