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个深深熟悉于这一切的京官们立时行动起来,关于推荐杨玉桐大人担任亚父,或者是直接继承大统的帖子简直可以用等同身高来形容。紧接着宫中接连出现稀奇之事,在宫中西北之处有一间年头久远的大殿,现今虽然有些残破,可是年头久也有年头久的好处,据说三百年前帝国中兴之时,几位大帝都在此处登基,名正言顺的得拥大宝,为成汉开创了一段难得的盛世。自有好事之徒穿凿附会,说此处汇集皇者之气,系皇家龙脉一支,这传言流传甚广,到最后就连皇室对此也抱着宁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的态度不敢随便在此修缮。可一场异变还偏偏在这里发生,就在诸位大臣不住上呈奏章,哭天抹泪对杨玉桐大表忠心的时候,多位宫中的宦官侍女在一日入夜之后,亲见一团黑雾蜿蜒做巨龙状嗡嗡作响,从大殿上涌出后隐入夜色之中。这不是天赐良机吗,立刻就有擅长风水玄学的大臣们果断指出,这是龙气已经弃当今皇帝而去,更有人号称亲眼看见那条龙状黑雾在京师上空盘旋许久,方一头扎入丞相府中。话说到这种程度也就够了,意思表露的太直白反倒不好,总之关于此事的传言很快就成了京城里街谈巷议的话题。
没过几日,便又有人在皇宫内偶然听到有狐仙对话,说是此地衰败不宜久留,早早搬家为上。看守皇陵的卫兵也报告说,连日鬼哭之声不绝,有胆大军士近身观察,看群鬼皆着龙袍,依稀听闻他们议论说已到皇权更替之时,只是子孙贪恋权位不肯把它转交给顺应天命之人,搞得诸位先皇每日被天将责罚,苦不堪言。京师里闹的欢,地方上也很快是一件件祥瑞奇事接踵而至,先是有地方官上报说地中已然收割的禾苗竟然又生出五色之穗,又有地方牧羊人家中一羊头生巨角身现龙纹,还有地方官在整治河道之时发现一块硕大的玉石,上面有一清晰可见的圆日图案,可更稀奇的是在这日头之上隐约可见一字,地方饱学之士仔细辨别之后竟然惊讶的发现那是一古体的杨字。至于什么猪生十崽、母犬喂幼猫、为害地方的鼠患突然平息、杨家祖坟青气笼罩久久不散、千年铁树竟然开花等等千奇百怪的祥瑞更是如流水帐一般被汇报到京师之内。既然天降祥瑞如此频繁,那些大臣们的底气也就更足了,每天的廷议基本只剩下了一个议题,那就是劝说丞相大人以国事为重,早早接受当今圣上禅让。丞相府前拜会的官员络绎不绝,苦口婆心者有之,痛苦失声者有之,引经据典者有之,似乎丞相大人再不接过那传世玉玺,就会给帝国带来莫大的灾祸。
对于这些说客,杨玉桐是一概不见,反倒是接连上了数道奏章给那位尚在吃奶的皇帝,声称自己一族世受皇恩,只愿意辅佐当今天子,恢复帝国威名,别说什么禅让了,就是连亚父的称谓那也是决不敢接受的。对于这些奏章小皇帝本人是看不懂的,倒是把杨太后感动的天天以泪洗面,赏赐是流水般送到丞相府中。这下京师里的小民们乐了,丞相大人不同意,那些大臣们还能把他硬架到龙椅上不成,别以为谁都跟你们一样看着权势在前就会跟饿狗看见骨头一般猛地扑上去,丞相大人清心寡欲,上对圣上尽忠,下对百姓也不错啊,最起码最近杨府为了庆祝内乱得平,在京师里开设了七八处粥棚施舍平民,说是粥棚,那给的可全是海碗大的馍馍,里面还夹着巴掌大的肥肉,一咬上去是满嘴淌油。这么看来其实丞相大人真当了皇帝也没什么不好,反正不管那龙袍穿在谁的身上,对于庶民百姓来说只要把赋税一交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成。
当然京师了也不完全是一边倒的舆论,例如一些老的走路都直哆嗦的文人学士就勇敢的站出来大声斥责,他们指责那些大臣们祸乱朝纲,不忠不义,应受世人唾弃。一些年青点的学子也跟在他们的背后,摇旗呐喊,文章更是写了不少。可惜这些不同的声音很快淹灭在一片骂声之中,驻守在京师的禁军士兵用他们斗大的拳头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谁敢反对丞相大人即位,那就是一顿胖揍。有个别居心叵测的人私下指出在禁军士兵的背后依稀看见了主掌禁军大权的杨思槐大人的身影,对于这种卖了良心造谣生事的奸滑之徒,朝廷的缇骑很快展开了暴风骤雨一般的打击行动,随着十几颗人头的落地,京城之内马上风气为之一清,再也听不到半点反对的声音。
在这种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丞相大人的态度还是依然鲜明,那就是拒绝,义正言辞的拒绝。杨家中最为权高位重的几位大人也保持了缄默,当然杨善华大人是个例外,他不但亲切会晤了所有上呈奏章的大臣们,还亲笔给各地呈报了祥瑞的地方官员回信,大加褒奖了一番他们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这位长辈的举动,除了丞相大人私下里好像说过一句胡闹之外,其他的杨家晚辈更是不敢干涉。由于丞相闭门不出,拒不见客,一时间老大人的府邸变得热闹非凡,俨然有第二个丞相府的架式,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杨善华更是红光满面,他那公鸭嗓发出的独特笑声在府门外都可以清晰听见。这还是了无生机的深秋吗?最起码京师不是,这里每天都象初春一般绽放出了勃勃生机,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面貌。
第一百零一章 天降祥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