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汉亡了,这个已经度过六百多年艰难岁月的庞然大物竟然在一夜间消亡了,虽然许多人已经预料到了今日的结局,可是没有人想到这一切会来得那么快,那么突然,就连杨玉桐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已经超越了父辈,开创出了一个崭新王朝的伟大篇章。不过现在满肚子欣喜的丞相大人还是硬要在脸上摆出一副悲痛欲绝的表情,因为有一系列的葬礼正等待着他出席或主持。小皇帝命丧乱军之手,虽然死的蹊跷,太后又已经把传国玉玺交到了杨家手中,可是他生前毕竟还是一国之主,是神州名义上的主人,所以国葬是绝对不能少的,而且按照杨玉桐的要求,这场葬礼还必须是一场极其风光的国葬,他需要拿这个来安抚人心,表明自己的忠贞。京城内乱,杨家措不及防之际搭上了一百多子弟的性命,这些人自然也是要风光大葬的,对于一个即将出现的新王朝来说,这些人无异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批为国捐躯的烈士,抛除血缘关系,杨玉桐也有必要亲临他们的葬礼,深表自己的哀思,紧密的把剩余的杨家子弟牢牢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更何况这次身亡的杨家子弟大多属于二房和三房,处理应对不慎,很可能激化杨家各支间的矛盾,到时候位子还没坐热,自家人就打个你死我活,那就实在是太难看了。另外,平乱过程中为国捐躯的禁军士卒的悼念仪式是要去的,那是一个绝佳的收买人心的好机会。对于被乱军所害的京城子民的葬礼集会也是要争取露一下面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遣责乱军的残暴和证明杨家的顺应天意。于是一身黑袍的丞相大人板着脸,努力做出一副悲痛欲绝的表情,眼含着泪花一次次的出现在大家面前。
“太尉大人一心为国,自以孝廉举为灌谒者始,四十六年间忠心无贰,先后历经四朝,年逾古稀仍心优国事,每日操劳政务不墜,惜被奸人所害,尸骨无存,国之憾事。监国大人每念当日惨状,不由心中如遭巨创。”这是杨家在公开场合对不幸亡命的杨善华的最终评价。
“青柏尽管宽心,二伯虽去,可你我兄弟仍在,现今神州在握,你们二房所受的委屈我会尽量弥补,不知三公之职你属意哪个?”这一个中年人私下里对杨青柏的许诺。
“禁军职责在何?在于忠诚护国。在于坚决执行军令。虽然有个别乱臣贼子作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禁军操守的沦丧,相反的是我从这次动乱中看到了更多的禁军勇士,他们奋不顾身,英勇作战,一举剿灭了乱军,在最危险的时侯重新竖立起了禁军光辉的形象,捍卫了禁军的尊严。今天在这里,我和你们一起对这次在平乱过程中不幸以身殉国的禁军勇士们表示哀悼,他们的事迹会被后世所牢记,他们无愧于被称作国家的柱石,他们的英灵会永远庇护着你们。来人,宣布监国大人刚刚颁布的封赏令。”一个顶盔贯甲的将军在禁军大营里情绪高昂的讲着。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你们会接连遭到劫掠,为什么帝国会越来越赢弱,为什么动乱伤害的总是我们的家人,这就是一个帝国衰亡的前兆。国不可一日无主,就像天空中不能每天少了太阳的光辉一样。成汉的历史已经完结,如果硬要保留它,那么它只能继续给我们带来动乱和伤害,就像那夜的惨状一样,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神州的宿命。”一个书生口沫四溅的在酒馆内向惊魂稍定的帝都百姓鼓噪着。
“你们都认为时机成熟了是吗?我看还很不够,不是光有这么块石头就行了,我们还需要更多,更广泛,更强烈的誉论,我需要的是整个帝国主动扑到我的怀里,硬生生的把我推倒那个位置上去。”一个黑袍的中年人面色冷峻的对一些人斥责道,他的手里不住的摩挲着一块印玺,一块代表着皇权,可以决定亿万子民生死的印玺。
很快,最起码是整个京城的人已经忘记了那场动乱的惨状,最起码是表面上忘记了那值得诅咒的一夜和满街的尸骸,大家都开始全部心思的投入到一场劝进活动中去,他们做的是如此认真,仿佛稍有懈怠,就真的对不起自己的良知和天理。请监国大人及早就帝位,以安民心的呼声响彻朝野。那些侥幸逃过清洗的官吏们更是想尽办法,连篇累牍的引用前朝的示例或者是先贤的言论来证明杨玉桐应该火速即位的无比正确与英明。就连那位名义上的帝国最高统治者,孤家寡人,身居后宫的杨太后也亲自派人到丞相府送上劝进的诏书,而且这诏书一送就是接连数道,颇搞得好像丞相大人再推拖下去就有点大逆不道的意味了。
“等等,再等等。”丞相府里杨玉桐的亲信传出话来说,监国现在忙于为不幸遇害的先帝操持大葬,无心禅让之事。瞧瞧人家丞相大人的高风亮节,在这滔天的富贵权势面前,竟然先想的是怎么为先皇操办好一场大典,这种人简直可以用百官楷模来形容,错了,应该是万民之楷模,天赐神州之主的称呼才恰当啊。
不过大人的亲信私下里也表明了心中的隐忧:“现今大乱初歇,如果不早做打算,安定民心,恐会再生事端,到时候就怕大人也护不住各位啊。”果然是跟随在监国大人身边的亲随,多少学会了点大人的美德,这话里话外都透着亲切,都让人感动。是啊,大乱稍定可并不意味着不会再出现,国家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无非是一个最睿智,最仁德,最强有力的统治者,这劝进活动不但不能歇,而且要大张旗鼓,风风光光,万民齐心的搞下去。
几乎是在同时,成汉各州郡的州牧、刺史,甚至是太守、县令都接到了丞相府里发布出来的一道政令,在这道政令中,丞相大人先是严厉谴责了乱军杀害先帝的野蛮行径,紧接着言辞恳切的表明了自己并没有想
第一百零七章 王朝更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