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五十五章 今犹胜昔[2/2页]

乱世之血 宝宝包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擒来。忠心耿耿的杨家子弟为了新周帝国的发展壮大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公而忘私,那些关于诋毁杨家人圈地蓄奴、欺行霸市、卖官卖爵等等不实之词都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奸猾之徒肆意造谣,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企图分裂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杨家,就是要和帝国作对。一时之间,庙堂之上皆小人,府衙之内无君子。出于自己的私利,他们还勾结在一起把朝中本不多的忠良之士一一外放。这些杨家子侄的举动连杨青柏也无力控制,只好负气上书,离开京城去外地赈灾了。
      杨家子侄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分化,这不是当初团结一心争夺皇位的时候了,大权独揽的杨家人想的是如何为自己谋求更大的权势和富贵。当年京城夜乱,田武在宫门设伏,一通乱刀砍翻了杨家力主劝进的十余位中坚,这些人有野心,但是也有一些才干,若是他们还在,或许国事不会糜烂如斯。杨家的新贵可比不上他们的父辈,没经历过前朝政治斗争的他们既无经验,也无能力,只是一群公子哥罢了。可就是这些公子哥之间还互相瞧不顺眼,这也难怪,当初年少的时候没少为争妓斗马吵嘴,当年的那点怨恨很自然就带到了现今的朝堂之上。再加之他们的父辈大多惨死,杨玉桐下意识里对他们也很是溺爱,年少权重的他们更是目空一切,把以杨青柏为首的老人通通斥为旧党、老古董,一心想挤走这些老辈。现在的杨家没有当年五房的长幼有序,没有了那浓浓的亲情宗法,有的只是一颗颗贪婪以极的心。
      杨渊藻为首的以原来三房为主干的小团体牢牢把持着卫尉府等要害部门,他们被称作军派,有了刀枪在后为依靠那自是杨家诸派中实力最强的一支。杨敏思为首的一派中言官颇多,故此被称作文派,他们牢牢控制着尚书台等机构,在朝堂议事的时候也多占上风。大司农杨德仲为首的一派则实际多了,官盐、矿山、皇田这些地方每年都有大把的中饱私囊的良机,财大气粗的他们也拉拢了不少官员。除了这三派之外,主监察的廷尉杨益丰、主掌宗正一职的杨宏俍、太仆杨沁澹等人也都有各自的一党,相比起来以杨青柏为首的杨家老派实力反倒最弱,在朝政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小。造成今天这个党争不断的局面其实原因正在杨玉桐本人,性格多疑的他当初是因长房长子的关系得以登上皇位,心中对曾经作为竞争对手的同辈杨家人很是存了几分猜忌,所以新周成立后,他给这些人以厚爵,但是却不给他们实权,只是朝中有事的时候才会因为经验的缘故把这些人临时启用,当作救火队罢了。在他眼中,那些被提拔起来的子侄是自家人,忠心自然是信得过的,另外他们的父辈大多死于京城夜乱,这些年青小辈根基浅,比较好控制。而他们互相有些许矛盾,更有利于他在上摆布。只可惜杨玉桐并不了解他眼中的这些杨家精英,也低估了人的贪欲。党争激烈自然朝事荒废,反倒是这些小辈很清楚杨玉桐好大喜功的特点,报喜不报忧,歌功颂德,谗言媚上。这谎言听得多了,杨玉桐自然就飘飘忽忽起来,心中深以为他的改革是一帆风顺,就连这场波及全国的蝗灾也被他误认为不过是一时之祸,再说呈上来的奏章说的明白,今年的粮食早就收割完毕,尽数入库,看那报上来的数额足比丰年,所以这样的疥癣之痒,根本无关根本。
      各地的告急文书被压住搁置,虽然杨青柏等少数人竭尽心力,但是根本没有办法扭转局势。远在外地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呕心沥血写出的奏章根本没被呈送到杨玉桐那里。是啊,天降的大灾根本影响不到京师里那些老爷们的夜夜笙歌,反倒给了他们一个大发其财的好机会,地便宜,一口气就可以买上千亩,人便宜,家奴的价钱还不如一只鸡贵。粮价倒是涨了,可老爷们吃的是皇粮,那些刁民们饿死也不敢抗交皇粮不是。
      繁华的京师里,歌伎的低唱回荡在夜空中,动人的歌声下,什么天降灾祸,什么急需赈济,什么流民四起,都被那些喝的醉醺醺的大老爷们遗忘在了脑后。这是一个多好的年景啊,只属于杨家人的好年景。
      (银两大大批评的是,我自己也知道长时间歇笔不好,但是工作原因没有办法,还请大大们多多海涵。)

第一百五十五章 今犹胜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