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五章、调度[1/2页]

武林大会 歆公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吴霜一番话刚说完,末座里一人便鼓掌笑道:“子霖虽然巧舌如簧,未免把袁公说得太不堪了。”  陈琳和吴霜放眼看去,只见武将座中站起一人来,却不认识,之前虽然介绍过,但是似乎漏下了此人。不由得带着疑问看向张昭,张昭笑而不答,吴霜转脸看周瑜,周瑜也面含笑意,吴霜心下恍然,起身行礼道:“不知孙将军已在座中,失礼之至!”  这员武将自然是孙策,孙策笑嘻嘻的走上前来,抱拳一揖,说道:“二位大人都是清雅之士,策少从戎旅,少闻诗书,想要倾听一番,所以隐身末座,实在是多有得罪,还请见谅。”二人自然连番谦让。  吴霜看着孙策坐上席位,心想江东果然是个属于年轻人的地方,不过是见一个使者,能想出这么多的花样来,孙策坐在底下那么久,心里面应该早就有了评判,否则何以会自动的站出来?但不知道他是想要攻曹操呢,还是准备按兵不动。  果然孙策没有那么多的周折,直接对陈琳说道:“陈大夫的教训极是,但是孙策此时刚刚平定山越,没有力量发兵北上,何况中原的争端,我孙策也难以判断孰是孰非,如果贸然介入的话,恐怕是不祥之事,还请陈大夫代为致意大将军,陈述孙策之不得已!”  陈琳虽然隐隐觉得江东要倾向于吴霜的意见,但是一旦听到这个结果,还真的是有些难过,他作为使臣,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说服对方尽量的完成任务,现在又被吴霜击败,他心中有着很大的挫败感,他也清楚如果不趁现在让孙策改变主意,自己就只能抱憾而归了。  他正要开口再说,孙策却笑道:“坐了一上午,诸位也该累了,在下略备酒席,请诸位移驾!”说罢自己先起身让陈琳、吴霜二人。陈琳无奈,只得跟随出来,孙策却拉着陈琳说道:“家父每提起在京城交游之事,也盛赞陈大人咳唾成珠,如今孙策有何德能,面聆教诲,一会席间定要为大人把盏!”陈琳只是苦笑应酬。吴霜却在后面和鲁肃、张昭等人说话。  一时宴罢,陈琳辞去,孙策特留吴霜在府中入内堂叙话,又邀周瑜、鲁肃、张纮、朱治四人作陪,吴霜先前并没有看到朱治和张纮二人发言,才醒悟原来孙策对于外面的那场论战,根本也不是十分在意的,可见江东大事,还完全操控在孙策自己手中,能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已经全在席间,那么接下来的事情,才是自己要发挥的。  “子霖是海内名士,”孙策坐下来便收敛了欢笑神情,而换了严肃的表情:“孙策新平山越,治众十万,正不知该如何处置,敢问子霖有何看法?”  吴霜知道他不会那么轻易放弃北上争霸的机会,孙坚如此勇烈,他儿子自然也并不差,何况今日在席间看到众多文武,俱是一时才俊,有这样的实力,孙策怎么可能安于江东,而不寻求更大的舞台呢?先前之所以会回绝陈琳,只不过是他对于袁绍也不信任,而现在袁绍和曹操的争端,还没有看出一个胜败局面来,他不想贸然的介入,然后站错队伍,又或许因为袁绍强大,又有王铎帮助,孙策在内心中隐隐是不愿意帮助强者凌弱的?  现在孙策在自己面前又换了态度,意在表明虽然陈琳失败了,并不意味着吴霜就是胜者,孙策不是没有准备进攻曹操,只不过他要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时刻。因此才以自己手中兵员太多为切入点,向吴霜咨诹,其实也不过是示威罢了。  吴霜笑道:“将军自己已有打算,何必问我这个外人?”  孙策还没有说话,周瑜在旁插话道:“子霖既然是先主公故人,与我等又一见如故,何必以外人自居,伯符若非疑难,自然不会贸然请教的。”  吴霜笑道:“既然这样,便恕我放言无忌了。伯符年少英俊,以一旅之众平定江东,今治下千里,户口百万,固一方之雄主,而与中国相颉颃,力犹不逮。袁曹此战,实北国之胜败所攸。袁绍背倚沙漠,南瞰河济,治军十载,收拢民望,以袁本初之能,十年之功,足可有五十万善战之卒,马匹器械,不胜其用,兵戈粮秣,支持五岁。此时又携拢青徐,王铎厚抚人民,广开义所,青徐无事也近十年,步骑二十万,得之不难也,又招抚高顺,增添益助,此二人共伐曹操,胜负果然如何?”孙策沉吟不语,只是微笑。  “曹操屯田许下,安宫洛中,招徕流民,弹压豪右,以青州兵三十万之众,选其半数精壮,当吕布之役,徐州之战,又西取关中,东略淮扬,征战频年,士不解甲,折损补缀,不过步卒十五万,骑兵三万。纵使搜罗郡县,也不过二十五万之数,且西有马腾,南有刘表,四方防备,京中设警,能赴战者十之六七,以此师徒,抗衡袁绍、王铎,孙郎以为胜负如何?”吴霜不自觉的瞟了一眼周瑜,又看孙策说道:“抑或伯符更关注的是——袁绍战胜曹操之后,还能剩下多少力量?而中原的形势又该如何发展?”  孙策悚然一惊,旋即指点吴霜笑道:“子霖果然快人快语,我也不想兜圈子,我只想问一下,如果并州帮助曹操,会有多少兵力投入战斗?然后我再考虑是否要出兵牵制王铎,如果没有把握胜利的话,我宁愿负江自保,子霖可不能怪我不讲义气。”  吴霜笑道:“这些是并州机密,并州有多少军事力量,伯符自然可以估计,想要从我口中问出,恕不能从命。不过可以告诉伯符的是,袁曹之争,并州不会出一兵一卒!”吴霜说道这里顿了一下,继续道:“而且我也劝伯符最好不要攻打王铎。”  “哦?”孙策和周瑜交换了一下眼神,继续问道:“我以为子霖是想劝说我们攻打徐州,以牵制王铎呢!”  “我从来没有这种意思!”吴霜断然说道:“请站在伯符自己的角度想想,徐州四战之地,东夷贫瘠,而西面原本富庶,又为战火所逼,虽经王铎治理恢复,假若再战一场,落到伯符手中,还能剩下什么?何况济淮而下,中断徐州,南北分攻,不日可取,徐州之地取之难而守之更难,竟有什么益处?何况伯符出兵,王铎必然全力保守徐州,这好处全都是曹操得了,万一伯符攻不下徐州,岂不是没有任何收获,反倒有损失么?”  “那子霖的意思是……”  “很简单,伯符既然想要从中渔利,那么就干脆渔利到底,不要管北方的事情,专心西征刘表,一则是报杀父之仇;二则取荆襄钱粮人口;三则如果能克定荆襄,牢笼江汉,连成负江之势,进则可攻,退则可守,冀中原之变而北上,必可建不世之功!”  吴霜话一出口,在座东吴众人全都神色肃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周瑜先挥扇笑道:“前将军忠义之名,响彻天下;吴子霖也是海内名士,与令兄志同道合,一向想要匡扶社稷,重尊王室,现在曹操、袁绍,究竟哪一个是国贼,哪一个是国臣,难道并州都没有一个判断么?袁绍勾结叛党进犯朝廷,曹操则玩弄权术,摆布朝廷,这两人谁胜利了,都会对天下大势产生重大的影响,难道子霖一点也不为之忧心么?”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吴霜慨叹道:“公瑾竟然是不相信我的想法呢!家兄一向想要匡扶汉家,安顿鼎司,这一点始终也没有变过。只不过曹操执掌权柄,不能受小人掣肘,否则大事难济,即使是曹操曾经直入宫廷,逼杀皇后,这也不过是事出仓促,曹操性情急躁所致,并不能说明他有篡逆之志!这一点公瑾也能认可?既然这样,并州宁可支持曹操,而袁绍公然勾结黄巾逆党进犯朝廷,又一贯毫无公心,怎可相信于他?并州虽然不能出兵相助,但是其它方面,自然是会不遗余力!”  周瑜不置可否的笑道:“那么此番京口之行,也是不遗余力的范畴!”于是便不说话,只是向孙策使了个眼神。  孙策跽身说道:“子霖既然如此坦诚,我孙策也不妨明言相告。江东不会出兵响应袁绍、王铎两个逆贼,进击刘表,也是我的夙愿,但是如果袁、曹分出胜负,势替权变,江东不能始终恪守此诺,也请勿怪。”吴霜答道:“虽共为王室,各有隐衷,吴霜自然会向曹公讲明。”孙策又离席到吴霜面前说道:“孙策是看重前将军的信义,和子霖的名望,才相信你们的建议,所以也希望就此与前将军结好,使江东朔北,共同进退,拱卫王室。”  吴霜肃然道:“将军既有此心,霜敢不拜领?”说罢孙策便命设祭,歃血为誓。  吴霜去后,孙策又问周瑜等人意见,周瑜说道:“西连长江,本是我等共识,如今吴子霖所说大体不错,曹操虽然小弱,未必不能抗衡一阵,趁北方未定,我先取江表,即便袁绍攻灭曹操,举众南下,我等也能抗拒,使其不敢正视江东。自强为先,此诚良机。”  孙策点头道:“也正是因为这个,我才会答应,可是我看吴子霖谦谦君子,便有几分亲近,可是他却又为什么事事出乎我的意料呢?他先是故意离间吴质,而又设计让我们成为能够抗衡北方的力量,而如果以他的为人,不是应该希望曹操早日一统天下的么!”  周瑜笑道:“这正是他狡猾之处,吴质是他的亲族,他故意让吴质失信于伯符,伯符以为他六亲不认,自然会想到他并不在意吴质。那么将来万一我们成为对手的时候,就不会用他的子侄辈作为人质要挟了!此乃故作小人之计!”  孙策不以为然道:“我孙策岂能用那样卑劣的手段?不过如果可能的话,我并不希望和刘驰为敌,天下诸侯中,还值得敬重的也不过几人而已。”  周瑜大笑道:“伯符虽然不屑为之,吴子霖却不得不防,他没有想过把吴季重拉拢到并州,已经足见他认为伯符是个英雄,这也是人心思缜密,却又行事正派之处了!”孙策转怒为喜道:“看来公瑾对他的印象也不错呢!”  周瑜脸色一变,淡淡说道:“只不过是英雄所见略同,吴子霖虽然不相信曹操,但是刘驰却处处顾全大局,所以他也只有再借助我们牵制,不论曹操胜利,还是袁绍胜利,甚或是王铎胜利,并州能否保全,也应该倚重我们,所以他才会来出使的!”  “的确,利用曹操牵制袁绍,再利用我们去牵制将来的北方,这一套连环计策用得果然是合情合理,只是没有自己的实力,全靠纵横捭阖,不是未免太不保险了么?”鲁肃在旁说道。  “刘驰若是肯培植自己的实力,就不是刘驰了!因此吴霜才不得已出此下策呢!”周瑜冷冷说道。  “惟其如此!我才更敬佩刘驰!”孙策目光炯炯有神,他已经准备再一次让天下看到他的勇武。  ※※※  吴霜一路返回并州,途中致书董英,慰问一番,说经过并州出面斡旋,局面已经稳定,叮嘱他善加看护皇子,需要韬晦,不可妄动。  董英得了信件,不免感激刘驰斡旋之功,又看

第二十五章、调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