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0八章 黄鹤楼里叹人生[2/2页]

他从野人山回来 秋寒寒秋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等名人的绣像画形容一遍给他听,再在唐宋名家吟咏黄鹤楼的诗句前驻足慨叹,仿佛已身处其景其境。
      崔颢的那首更是犹在耳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凭栏而立,倚窗而“望”,他一个盲人也能感悟得到古人的心境?
      不管怎么说,黄鹤楼高耸入云,上及云卷云舒;下瞰汉阳平原树木葱郁可数;放眼望去,鹦鹉洲上草木茂盛。傍晚时分又勾起了切切的思乡之情。
      但凡远离家乡的人,触景思乡乃人之常态?
      不是么!此时的他不也是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吗?他心中不也涌起了怅然的乡愁么?
      可是愁也罢,思乡也罢!愁定思愁,他于是也算想通了。
      他为什么人在他乡?只是为了那个离他而去的姑娘吗?
      当初他们是真的相爱,可是有情人难成眷属,因为他是一个盲人,一个一辈子也看不见光明的盲人。
      而她一个好端端的女孩儿纵然是真的想嫁给他也难过她父母的这一关!
      她的父母找到盲人刘指着他的鼻子说:“
      “我女儿怎么能嫁给你呢?你有什么本事呢?你连你自己也养活不了还能指望你养活老婆和孩子?”
      “想想吧,你自己过好你自己的日子走好你自己的路就已经不错了!还拉搭上我的女儿?人贵在自量!自量,你懂?”
      盲人刘忍气吞声,铁青着脸一句话也不说,他不想与老人争辩,他虽然气得浑身直哆嗦。
      但他也算是个有点文化的年轻人,他能理解老人的心情,换位思考,他也是一样的想法。
      老人的话不无道理,谁能预期跟一个盲人结婚这一辈子所担当的风险有多大?
      他想承诺他会一辈子对她好,可仅仅是对她好有何用?穿衣吃饭哪样离得了钱?他只能拉拉二胡挣点粥吃以糊口,也让她跟着他喝粥吗?
      这样的爱情能长久得了吗?她的父母能不反对吗?
      是的,他没本事,不怪她的家人骂他。
      是他自己本不长眼没看清楚自己有多大的能耐就去招惹人家的姑娘!
      但是他想,他不会一辈子没本事,他不能一辈子没本事!
      他决意离家出走,发誓不混出个人样不回家,这就是他逼自己自立自强找活路的法子。
      他把自己逼到悬崖,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信古人言。
      经过这些年的“云游”,他早已不再恐惧,他早就知道他能自立而且还能自强。
      他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养活老婆孩子!
      虽然他现在还没有成家,但他有这个信心。
      靠着平时的节衣缩食,他也算是积攒了一笔钱。一笔数目不算小的钱,到时候,他就可以回到村里,起幢房子,再开一个小店。
      他计划再干三年,他就可以回家了,有合适的姑娘愿意嫁给他,他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他盲人刘不但可以养活自己还能养活老婆孩子和老人。
      他有这个能力,他不再恐惧黑暗。
      因为在他心里流淌着长江明净的水,他有一只白猴相伴就能站在黄鹤楼之顶。
      到此为止,他经历的所有的磨难所有的苦痛所有的哀伤似乎变得风轻云淡,它们已变成了他脚下的基石,让他站得更稳健更踏实。
      是的,他还会拉二胡,还会拉,那是他的喜好,他的热爱。
      它将永远伴随他的人生。
      盲人刘突然用手帮白猴子梳理着头顶的毛发。
      多亏有白猴相伴,冥冥中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有意无意间助他渐渐地走出绝境。
      他应当感恩,他虽失去了双眼,却能“云游”四方,还碰上好些善良的人们,让他越挫越坚而生发出无限的生命的热情与生活的勇气。
      这时,盲人刘深情地摸了摸猴子的小脑勺,是的,他甚至很感激这个可爱懂事的猴子,这哪是猴子啊,他分明就是一个人。一个他同样要感激的人。
      白狼抬头看他,不知此时盲人刘心之所想,但感盲人刘越来越是一条汉子。
      当初,白狼以为他是个软弱的男子,相处久了,这才知道了什么是真汉子!
      真汉子就是像盲人刘这样的,能曲能张,在黑暗中也不失去希望,挣扎着也要活下去,而且越活越坚强。
      所以白狼愿意跟着盲人刘,尽管生活过得清苦一些,但是白狼佩服他,岂止是佩服!
      黄鹤楼里熙熙攘攘。
      一批批地上去,凭眺、鸟瞰、登高、望远、无限感慨,然后又一批批地下来。
      一时间一队队游人如梭,穿行在楼上楼下。
      盲人刘手牵着白猴,在黄鹤楼上好一番沉思遐想。
      他把自己的一番心愿寄语那只从黄鹤楼飞往太空深处的黄鹤,放飞他的思绪与许愿,以此洗净他的乡愁,荡涤他的灵魂。

第一0八章 黄鹤楼里叹人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