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4章 守土有责,众志成城[1/2页]

天山脚下石榴红 黄氏育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人群渐渐聚拢,巴合提大叔也来了。
     他穿着厚重的皮袍,肩上搭着一条羊毛披巾,眼神里透着坚定。
     他扫视一圈众人,沉声道:“我们不是反对改变,但我们必须守住底线。这片土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命根子。”
     一声令下,牧民们分成几组,向不同区域进发。
     林砚和木拉提一组,沿着河边的一段围栏前行。
     铁丝网早已被积雪压得歪斜,但在某些关键节点仍紧紧钉在地上,像是不愿松手的贪婪之手。
     “这里……”林砚蹲下来,指着一处水泉边的铁桩,“这原本是迁徙的饮水点,现在却被圈起来了。”
     木拉提咬牙切齿地拔起一根铁桩,扔到一边。
     “他们不懂草原,也不懂牧人。只想着盖个帐篷,收点门票,就以为能挣大钱。”
     林砚默默记录下坐标,又拍了几张照片。
     这些证据不只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将来——当有人再想打草场主意时,至少有据可依。
     三天时间,风吹雪打,一群人用双手一点点拆除了非法围栏。
     最后一天傍晚,最后一段铁丝终于被剪断,倒下的声音清脆而有力,仿佛连风都松了一口气。
     巴合提站在山头,望着远方重新畅通的迁徙小径,长叹一口气:“这才是草原该有的样子。”
     当晚,林砚召集所有参与行动的核心成员,在毡房内开会。
     “围栏可以拆掉,但问题不会消失。”他开门见山,“我们要建立一个机制,让大家都能参与到草场管理中来,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他拿出笔记本电脑,打开一张由喀什方面协助提供的卫星遥感图:“我们可以成立一个‘草场共治小组,由牧民代表、研学团队和环保志愿者组成。通过定期巡查、数据监测,确保草场健康。”
     努尔江皱眉:“听上去像政府机构。”
     “不,它不属于任何一方。”林砚解释道,“它属于草原本身。我们会培训牧民使用简单的监测设备,还会引入无人机巡检技术。你们的孩子也可以加入,学习新东西的同时,保护祖辈的土地。”
     巴合提沉默许久,终于开口:“你这娃娃,做事比我们还想得远。”
     屋内响起掌声,夹杂着笑声,气氛轻松了许多。
     但就在林砚准备结束会议时,木拉提突然掏出一封信,神情凝重。
     “这是今早放在我家门口的。”
     林砚接过信,展开一看,上面只有一句话:
     “你们动了不该动的人的蛋糕。”
     屋内的笑声戛然而止。
     林砚盯着那行字,眉头皱得更深。
     他知道这不是普通的恐吓信,更像是一种赤裸裸的警告。
     “不是本地人写的。”他缓缓开口,“语言太简练,没有牧民那种带着情绪的表达方式。”
     阿丽娅靠在角落,手里摩挲着相机镜头盖,冷静地补充道:“而且,能在我们刚拆完围栏就送上门,说明他们一直在盯着我们。”
     “盯我们?为什么?”努尔江不解地问。
     林砚没有立刻回答。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思绪已经飞到了更远的地方。
     喀什老城区那边刚刚完成了第一批非遗手艺人入驻活态街区的工作,草原这边又冒出非法围栏和匿名信……这两者之间,真的只是巧合吗?
     “这不是普通的利益冲突。”林砚语气凝重,“‘动了不该动的人的蛋糕——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有人已经在计划这件事很久了,而且有组织、有资源。”
     帐篷里陷入沉默。
     最终,林砚站起身来:“今晚不能等了,我们要主动出击。”
     凌晨一点,风雪裹着沙粒打在脸上,几乎睁不开眼。
     三匹马踏着厚厚的积雪,在山脊线上缓慢前行。
     林砚骑在最前面,怀里紧紧贴着地图包和记录本,身后是木拉提和阿丽娅。
     “你说的那辆皮卡,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哪?”林砚回头大声问。
     “东南方向三公里外的小河谷。”木拉提喊道,“司机是外地口音,车是乌鲁木齐牌照。”
     “那就往那边去。”林砚咬紧牙关,夹紧马腹,加快速度。
     他们追踪的目标是一辆频繁出入草场的深色皮卡。
     从几天前开始,就有牧民反映说有个外来团队在测量草场边界,打着“旅游开发”的旗号,却没人见过他们的正式文件。
     更可疑的是,这些人似乎对谁带头反对围栏非常了解。
     林砚心里明白,如果真如匿名信所说,这背后牵扯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私人行为,而是一个更大规

第64章 守土有责,众志成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