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长的织娘迟疑地问:“这样改,还是艾德莱斯吗?”
“是。”阿依夏认真地说,“它不只是过去的影子,也该成为未来的衣裳。”
与此同时,林砚带领团队启动织造工坊改造计划。
他们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引入通风采光系统,并设立小型展示区与互动体验角。
为了让游客更深入了解非遗技艺,他还邀请木拉提拍摄系列纪录片,记录下每一道工序背后的故事。
而民宿集群的建设,则成了最棘手的一环。
议事会上,乌拉音拍案而起:“你们这是要拆了老街!”
“不是拆,是修。”林砚拿出三维测绘图,“我们只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老宅进行加固或局部翻建,所有建筑风格必须符合历史风貌标准。”
乌拉音盯着图纸看了许久,最终没有再说什么,但眉头始终没舒展。
夜晚,林砚独自一人坐在茶馆二楼,望着远处灯火稀疏的巷道。
阿依夏推门进来,轻轻将一杯热茶放在他面前。
“你真的相信能在三个月内完成这一切?”她问。
“我必须信。”林砚低声说,“不仅是项目,更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证明。”
阿依夏看着他,忽然笑了:“你知道吗?小时候爷爷常带我去老街口,他说:‘石榴树下埋着种子,等到春天,它就会发芽。”
然而,就在一切紧锣密鼓推进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声音再次响起——
“林哥,我觉得我们可以找投资公司做联合开发,效率更高。”努尔江在一次项目碰头会上提议,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和野心,“资本进来了,进度自然就快了。”
林砚缓缓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目光沉静如水:“我们不做那种开发。”
努尔江眉头皱起,似乎还想再劝几句,但被林砚抬手制止了。
“资金不能主导文化。”林砚站起身来,走到白板前,指着上面的规划图,“我们要的是可持续,不是利润最大化。喀什的老街不是商品,它是一代代人生活的记忆。一旦交到逐利者手中,就再也回不来了。”
阿依夏在一旁静静听着,忽然开口:“艾德莱斯绸的织娘们也担心这个问题。她们愿意改,是因为希望手艺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卖个高价。”
努尔江抿紧嘴唇,没再说话。
几天后,木拉提拍摄的申报纪录片《喀什之光》在自治区展播,意外引发热烈反响。
片中一位年迈的哈萨克族铜器匠人坐在老茶馆角落,用斑驳的铜壶煮着奶茶,讲述年轻时和父亲一起走巴扎的日子。
画面缓慢而深情,镜头扫过老屋的砖墙、褪色的雕花窗棂、孩子们在巷口追逐的身影。
那一刻,观众仿佛听见了时光的声音。
社交媒体上迅速掀起讨论热潮,评论区满是“想去喀什看看”的声音,还有不少人留言说:“原来这就是新疆最真实的样子。”
这股热度让整个团队士气大振,乌拉音在一次议事会上轻声说:“外头的人终于看见我们了。”
然而,就在众人信心满满准备迎接评审组时,一封匿名举报信寄到了自治区文旅厅。
指控内容令人震惊——“喀什项目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古建修缮实为包装炒作”。
张莉来电时语气凝重:“你们得自证清白。”
电话挂断后,林砚站在茶馆二楼的露台上,望着远处灯火初上的老街。
风吹得他衣角翻飞,思绪却
第94章 匠心筑梦,烟火重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