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3章 活态传承,平衡之选[1/2页]

天山脚下石榴红 黄氏育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阿依夏点点头:“他是最后一辈完整掌握这种技艺的人。我不想让它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
     她将一张刻有古老花纹的织机木片递给林砚:“这是我父亲临终前交给我母亲的,他说‘只要还有人在用,这个图案就不会消失。”
     林砚接过木片,指尖轻轻摩挲那斑驳的纹路,仿佛触到了时间深处的温度。
     他在方案中写下:“每一件实物都是文化的脉搏,每一次使用都是对传统的延续。”
     他们一直工作到凌晨,才将完整的申报材料整理完毕。
     方案中不仅包括了详细的项目规划、预期效益、资金预算,还特别附上了库勒其兰壁画、织机刻纹等实物证据,以及“活态传承+生态保护”的理念说明。
     当最后一行字落下,阿依夏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渐渐泛起鱼肚白的天空,轻声道:“你说,十年后的新疆会是什么样子?”
     林砚笑了笑,合上笔记本电脑:“我相信,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好。”
     第二天清晨,林砚带着申报材料来到文化局。
     刘建国接过文件,仔细翻阅,脸上浮现出一丝复杂的情绪。
     “你们考虑得很周全。”他沉吟片刻,“不过,有一个问题我必须提醒你们——你们打算怎么解决游客承载力的问题?”
     林砚一愣,正欲开口,刘建国继续道:“喀什不是大城市,基础设施有限。如果真的成功申报,大量游客涌入,可能会带来环境压力,甚至引发文化误读。”
     这句话如一盆冷水,浇熄了刚刚燃起的热情。
     “我们会找到办法的。”他最终说道,语气坚定却带着一丝不确定。
     刘建国点头,放下文件:“我可以协助你们对接自治区的专家资源,提供历史沿革研究支持。但你们必须想清楚,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林砚从文化局出来后,心情沉重却坚定。
     刘建国提出的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脑海中沉思已久的那扇门——游客承载力,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活化”与“保护”之间平衡的关键命题。
     当天晚上,他召集核心团队成员在老茶馆开会。
     “我们要重新审视整个项目的空间布局。”林砚摊开一张新的地形图,“不能再只盯着库勒其兰,必须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阿依夏靠在桌边,双手交叉:“你是说,要分散人流?”
     “没错。”林砚点头,“我提议构建‘一核三辅的空间格局:以老城区为核心展示区,辐射带动库勒其兰、巴楚古村、托克逊布拉克三个辅助发展区。每个村落承担不同功能——有的主打非遗体验,有的侧重生态民宿,有的则作为文化研究基地。”
     众人纷纷点头,思路开始清晰起来。
     第二天清晨,天还蒙蒙亮,林砚便带着阿依夏、李志刚、吐逊大叔的儿子艾尔肯等人出发,踏上了实地考察之路。
     他们穿梭于喀什东部的三个传统村落之间,记录下每一条街巷的宽度、每一处水源的位置、每一个可能用作公共接待点的老宅。
     在库勒其兰村口的高坡上,林砚望着远处蜿蜒而来的土黄色山脊,缓缓说道:“我们要让传统真正‘活起来,不是靠复制,而是靠共生。”
     阿依夏站在他身旁,风吹起她深色头巾的一角:“你是不是已经想好了怎么解决承载力的问题?”
     林砚回头看了她一眼,嘴角微微上扬:“是的。我们不追求短期爆发式的旅游热潮,而是走‘小规模、高质量、慢节奏的发展路线。每个村子最多每天接待一百名游客,实行预约制,配套建设本地导览员、手艺人讲解机制,既保障体验质量,也减轻环境压力。”
     李志刚听后点头:“这样既能控制流量,又能创造就

第103章 活态传承,平衡之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