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39集:文化融合逐步推进[1/2页]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辜彼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工具箱的拉链卡在半途,像一句卡在喉咙里的话。刘好仃没急着硬扯,反而轻轻拍了两下侧面,顺了顺带子,再一拉——“咔哒”,开了。
     他从里面取出那只带微弧槽的曲面瓶,瓶身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蓝灰调,像深圳湾清晨的海面。阿芳正站在质检台前核对发货单,抬头看见他走来,下意识摸了摸平板:“要现在发?”
     “就今天。”刘好仃把瓶子递过去,“每批货放一只,不打标,不说明,只在包装夹层贴个二维码,写一行字:‘我们在看,但不评价。”
     小林凑过来扫码试了试,页面简洁得近乎朴素:一个输入框,一句提示:“留下你的痕迹,我们替你存着。”没有点赞,没有转发,连上传按钮都藏在滑动之后。
     “叫什么名字?”他问。
     “刻痕地图。”刘好仃说,“不评比,不分高下,只记录。”
     老张翻着模具排期表,眉头还是没完全松开:“三个市场,一套模具,东南亚要圆润,德国要直角收边,日本又要极简留白……咱们这槽,真能装得下?”
     “不是装。”刘好仃摇头,“是留地方。就像饭桌上多摆一双筷子,不一定有人用,但摆了,就是等人的意思。”
     阿芳笑了:“那这只瓶子里的‘等,可得漂洋过海了。”
     发货车在九点准时驶出厂区。刘好仃站在门口,看着尾灯消失在匝道拐弯处。风吹起他袖口的一道旧折痕,像一道没熨平的记忆。
     七天后,第一张照片跳进了系统。
     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学生在瓶身刻了歪歪扭扭的“GCE ALevel 加油”,底下还画了个笑脸。上传时间是凌晨两点十五分,配文只有三个字:“快撑不住了。”
     紧接着,德国斯图加特的一位钟表匠传来了照片。他用极细的刻刀在槽里写下“Hier war ich am 12.4.”——我曾在此,4月12日。背景是工作台,旁边摆着半拆的怀表,光打在瓶身上,那行字像一道安静的签名。
     第三张来自曼谷夜市。摊主把瓶子摆在香料罐之间,刻着“??????”,泰文的“爱妈妈”。照片拍得有些晃,像是边忙活边随手扫的码,连瓶底的二维码都被辣椒粉蹭花了。
     刘好仃把三张图投在会议室白板上,没说话。
     阿芳盯着那行泰文,轻声问:“我们要不要找个翻译,把内容整理出来?或者挑几条温暖的,做个内部分享?”
     小林立刻摇头:“一筛选,就成了我们替别人说话。咱们当初说好——只收,不编。”
     老张盯着德国那条“我曾在此”,忽然问:“他就刻这么一句?没说为啥?没说瓶子好不好?”
     “说了也未必传。”刘好仃指了指屏幕角落的时间戳,“凌晨三点十七分。可能他修完表,抬头看见这瓶子,顺手刻的。就像人打哈欠,不需要理由。”
     窗外雨势渐大,水珠顺着玻璃幕墙滑下,在“??????”的影像上拉出几道弯弯曲曲的痕迹,像谁无声地抹了把脸。
     没人说话。
     过了会儿,老张默默掏出红笔,在成本表背面划掉了“接口成本+0.8%”,重新写上:“+0.8% 信任储备”。
     阿芳眨了眨眼:“下周观察日,就这么放?全量?”
     “全量。”刘好仃点头,“好坏都看,沉默也算回应。”
     观察日当天,会议室的投影轮播着新传回的二十多张照片。有日本高中生刻的“受験顽张る”,有柏林艺术家用蚀刻笔画的小鸟,还有一对老夫妇在瓶身并排刻了名字和结婚年份。
     小林突然“咦”了一声。
     屏幕上出现一张新图:瓶身刻着两个大写的“WTF”,力道深得几乎要裂开玻璃。
     阿芳皱眉:“这算破坏吗?要不要

第639集:文化融合逐步推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