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十七分,调度室的灯刚亮起来,像被谁按了慢放键,一格一格地爬过天花板。刘好仃推门进来时,手里还是那口搪瓷杯,杯底残留着一点茶渍,像是昨夜没刷干净的记忆。他没坐下,而是径直走到火种墙前,指尖轻轻抚过那张写着“先听清,再开口”的便签——纸角已经微微翘起,像被风吹过无数次的小船帆。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支红笔,没写新句子,只是把“听”字的竖钩加长了一截,仿佛在强调:这不只是耳朵的事。
电脑屏幕亮起,阿芳前一晚整理的关键词数据库正安静地开着。“pr?zise”“karama”“beklenen hizmet”……这些词像散落的拼图,颜色各异,语气不同,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客户要的从来不是“解决”,而是“被理解”。
刘好仃点开文件,把这三个词拖进一个新建的面板,命名为“文化语义轴”。鼠标滑动时,他顺手把“karama”标红,备注:“尊严不是服务赠品,是入场券。”
接着,他调出时区映射表,叠加在语义轴上方。日本客户的活跃时段是上午九点,对应德国的凌晨五点;巴西的午休语音高峰,正好撞上深圳的深夜。数据像经纬线,一层层缠绕上去。
“还差一层。”他自言自语。
小林端着豆浆进来,看见主屏上的双层图,愣了两秒:“这像不像……火锅底料和配菜?光有汤不行,菜不对味也白搭。”
“那我们再加个‘锅底。”刘好仃笑了,“需求层级。”
他在图上拉出第三维度:Z轴。从下往上,依次是“功能需求”“流程顺畅”“情感认同”“关系信任”。鼠标一点,各国数据点瞬间立体化,像夜空里的星星,各自闪烁在不同的高度。
日本客户集中在高处——精准、可靠、零误差,哪怕没明说,也默认这是基本操作。
中东的点分得最开,有的在“流程”层打转,有的直接跳到“尊严”顶点。
而南美,一大片落在“情感回应”区域,像一群举着喇叭的人,喊的不是“修好”,而是“看见我”。
“三维响应模型。”小林念出声,眼睛亮了,“我们终于不是在猜谜了。”
刘好仃点点头,却在模型正中央画了个红问号:“如果‘准时交付和‘尊重仪式冲突了,怎么办?为了快,跳过客户的欢迎仪式,算不算失礼?”
没人回答。空调吹过纸页,发出沙沙的响。
他没追问,只是把模型截图保存,文件名打上:“服务方案V0.9”。
九点整,临时会议室的门关上了。白板上贴着热力图、语义轴、三维模型草图,像一张正在拼合的世界地图。
“我们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小林问,“统一标准?还是每个地方都不一样?”
“统一标准是省事,”阿芳翻着笔记,“但巴西客户说‘语音更亲切,日本客户看到表情包会皱眉——我们总不能给所有人发一样的消息吧?”
“可资源就这么多。”小林苦笑,“难不成还得给中东配个礼仪顾问?”
刘好仃没说话,而是打开投影,放出那张土耳其办公室的照片。阳光照在白板上,“beklenen hizmet”几个字清晰可见,右下角的“14:00”依旧安静地躺着。
“他们开会的时候,”他轻声说,“我们在吃午饭。他们的信任,是在自己的时间里一点点建起来的。而我们,连听一次会都不敢提。”
他顿
第698集:服务方案精心策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