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00集:客户沟通加强实施[1/2页]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辜彼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调度室的玻璃映着清晨七点的天光,像一块刚出炉的浮法玻璃,平滑却带着未冷却的余温。主屏上那条“tudo bem?”的自动回应记录还亮着,对话框上方悬浮的短语像一句悬而未决的话,等着有人接下去。
     刘好仃站在操作台前,手里捏着一支蓝笔,笔帽咬在牙缝里,像叼着一根旧时代的烟。他盯着系统日志,眉头不皱,也不松,就那么平平地挂着,仿佛在等一个他自己都还没想清楚的答案。
     “能听,不算完。”他把笔帽吐出来,搁在台面,声音不高,像是说给机器听的,“听见了,得记住;记住了,得回头看看人家还在不在。”
     小林端着早餐进来,豆浆杯上贴着“去冰”的标签,人还没到,话先飘进来:“系统昨晚自动生成了六条响应,全挂着,没人跟。”
     “那就跟。”刘好仃翻开笔记本,纸页哗啦一声,翻到一页空白,刷刷写下“三日回访制”五个字,末尾画了个圈,“不是查岗,是打招呼。就像邻居晾完衣服,你点头说声‘收得及时,没别的意思。”
     小林凑过去看,咬了口包子:“可日本客户山田上回说了‘无需提醒,咱们再打过去,会不会显得……太殷勤?”
     “他不需要提醒,不代表不需要确认。”刘好仃用笔尖点着屏幕,“人跟人之间,最怕的不是忙,是忙完之后,发现对方当没这回事。”
     他调出回访名单:日本、中东、南美,三个试点区,九个客户,全是上一轮系统自动响应过的。没有投诉,没有催单,全是那种轻得像羽毛的互动——一句“tudo bem”,一声“绿洲安宁”,一次提前提交的报告。
     “这些都不是问题,”他说,“但它们是信号。信号不接,久了就成盲区。”
     技术支持老陈被叫来开会时,正啃着煎饼果子。听完“三日回访制”,他边擦手边摇头:“人工回?咱们没这编制。要不搞个自动推送?‘您的服务已完结,祝您愉快,一键群发。”
     “那不如发个表情包。”刘好仃摇头,“我们不是结案,是续话。‘愉快谁都会说,但‘你还在吗得有人真问。”
     他提笔在白板上写:“回访=二次确认”。红笔圈出“确认”二字,又补了一句:“不是所有沉默都是结束。”
     老陈盯着那句话,忽然笑出声:“您这哪是搞客服,是搞情感维系。”
     “一回事。”刘好仃擦掉“维系”,换成“连接”,“玻璃出厂前要退火,服务结束了也得缓缓冷。不然,一碰就裂。”
     会议定下规则:所有自动响应后72小时内,必须有一次非推销式沟通。内容只有一句——确认客户是否感知到服务完成。不索要反馈,不追问意见,就像递完伞,问一句“淋着了吗”。
     小林负责起草模板。日本区用“您是否已收到平静”,中东区改成“您的绿洲是否依旧安宁”,南美区则保留“tudo bem?”作为引子,接一句“我们仍在听”。
     试音时,小林发现阿拉伯语“安宁”那个词,语音合成系统读得平直,像报天气。“听着像通知,不像问候。”他皱眉,“差了点温度。”
     刘好仃凑过去听了一遍,点头:“像广播站值班员。得再软一点,像倒茶前那声‘请慢用。”
     他们调了五遍语调,终于让“安宁”听起来不像是任务,而像一句关心。系统标注:情感权重+3%。小林松口气,却发现另一条数据——“情感权重5%”,原因是发音尾音略硬,容易被理解为催促。
     “原来一句话,连呼吸都得算进去。”小林嘟囔。
     “所以不能全交给机器。”刘好仃把测试录音存进文件夹,命名:“语感校准_第一轮”。
     真正的挑战在执行。
     第一天回访,秘鲁客户卡洛斯没接电话。系统标记“未响应”,小

第700集:客户沟通加强实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