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玻璃厂还没完全苏醒,走廊尽头的保洁阿姨推着水桶,拖把划过地面发出“沙沙”的轻响。小林抱着一摞文件从电梯出来,刚想拐进办公室,就看见刘好仃站在茶水间门口,手里捏着半杯凉掉的茶,正盯着墙上的日历出神。
那页日历被红笔圈了个大圈,写了个“评”。
“您在想那个纪录片的事?”小林走近,把文件夹轻轻放在窗台上。
刘好仃回过神,笑了笑:“不,我在想——热闹过后,咱们到底留下了什么。”
他转身走进会议室,门还没关上,小张已经坐在桌边啃包子了。
“今天不开庆功宴?”小张含糊地问。
“开完了。”刘好仃拉开椅子,“昨天泡面就是。”
会议室里陆续来了人,气氛轻松,有人聊起昨晚媒体推送的标题,有人翻着手机里的现场照片。笑声不断,像刚打完一场胜仗的营地。
刘好仃没笑。他打开投影,屏幕亮起,没有PPT,只有一行字:
“品牌影响力,不能靠朋友圈点赞来算。”
笑声渐渐停了。
“发布会是火了,”他说,“但火的是‘玻璃断电还能亮,还是‘深圳玻璃厂真的懂环保?”
没人接话。
“接下来,咱们不吹牛,不讲故事,”他顿了顿,“我们来算账。”
小林眨眨眼:“算什么账?”
“知名度的账,美誉度的账,还有——别人脑子里有没有记住咱们这块玻璃。”
他站起身,把白板翻了个面,写下三个词:
调查、评估、结论。
“从今天起,一周时间,我们要搞一次‘品牌体检。看看到底是真出名了,还是只是朋友圈刷了个存在感。”
小张咽下最后一口包子:“您这是要我们当‘品牌医生?”
“对。”刘好仃点头,“你们每人都是主治医师。小林负责知名度调查,小张牵头美誉度评估,技术组配合做数据交叉验证。”
“这么正式?”小林有点意外。
“越热闹过后,越要冷静。”刘好仃看着大家,“咱们不是拍完纪录片就收工的剧组,是想让世界记住中国制造的工厂。这一步,不能跳。”
气氛慢慢变了。有人掏出笔记本,有人默默打开电脑。庆功的余温还在,但工作的新节奏已经铺开。
三天后,调查组开始碰头。
小林皱着眉翻手里的表格:“东南亚那边,受访的二十家设计公司,有十二家说‘听说过,但问产品特点,全答不上来。”
“光听说没用。”小张接过话,“我这边做了舆情分析,美誉度是涨了,但关键词还是‘现场演示有意思‘故障处理得体——没人提技术,没人提环保标准。”
“说明什么?”刘好仃问。
“说明咱们的‘记忆点偏了。”小林叹了口气,“大家记住的是‘那个会亮的玻璃,不是‘那个用全电熔炉、废料回收率92%的玻璃厂。”
刘好仃点点头:“那我们就得把‘记忆点掰回来。”
问题很快浮现。国际市场调查公司报价高得吓人,临时外包不现实。团队决定自己上,可电话打出去,十家有八家直接挂断。
“人家一听是‘品牌调研,以为是推销。”小张无奈,“还有个建筑师说:‘你们不是刚办完发布会吗?怎么又来?”
刘好仃听完,忽然笑了:“他们不接电话,是因为我们太‘正经了。”
“啊?”
“咱们一上来就说‘品牌建设效果评估,谁听得懂?换成——‘我们想听听您对绿色建材的真实看法,顺便送您一块会变色的玻璃样品呢?”
小林眼睛一亮:“用产品当‘敲门砖!”
当天下午,团队调整策略。调查问卷改成了“行业趋势小调研”,附赠一块拇指大小的智能调光玻璃片,扫码还能看节能数据动画。
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天,回复率翻了三倍。有位德国事务所的负责人甚至回了封长邮件:“你们的玻璃让我想
第737集:建设效果初步显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