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40集:优化方案周密制定[1/2页]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辜彼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刘好仃挂掉电话,会议室里那股刚被点燃的讨论热气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越南那边的新规像块石头砸进池塘,涟漪一圈圈往外扩,谁都知道,这不只是一个国家、一条线的事。
     他没急着说话,而是把手机轻轻放在桌上,屏幕朝下,仿佛压住了一只正要起飞的鸟。空调的风从头顶吹下来,把桌上的几张纸吹得微微颤动,其中一页写着“欧盟认证机构名录”,边角已经卷了,显然是被翻过很多遍。
     “看来,咱们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小林低声说,手指无意识地敲着笔帽。
     刘好仃抬起头,笑了笑:“喘气?咱们现在是潜水,得憋着劲儿往前游。”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蓝笔,在“不确定性”三个字旁边写下一行新词:应对方案。
     “昨天我们看清了森林,今天,就得画地图。”他转过身,“不是等风停了再走,是边走边造伞。”
     气氛一下子活了。小张翻开笔记本,小王调出共享文档,连一向慢半拍的小林都迅速打开了电脑。没人再提“能不能做”,而是直接问:“从哪儿开始?”
     “从最疼的地方开始。”刘好仃点着白板上的东南亚区域,“越南这个环保认证,是警报,也是机会——逼我们把流程理一遍。”
     他让团队把所有已知问题重新分类,这次不按地理,而按可操作性分:能立刻改的、需要合作的、得靠技术升级的。
     讨论很快进入正题。有人主张先简化报关材料流程,减少重复提交;有人建议直接和几家国际认证机构建立长期合作通道,避免每次临时抱佛脚。
     “简化流程是好事,”小张皱眉,“可万一为了快,漏了关键项,被退运,损失更大。”
     “我同意,”小王接话,“而且加强合作也得看对方愿不愿意。咱们不是大集团,人家凭什么优先配合?”
     刘好仃听着,没打断。等大家说完,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U盘,贴着标签:“2019年,德国客户验厂记录”。
     “五年前,咱们连ISO认证都没有。”他插上电脑,调出一份扫描件,“那会儿客户来厂里,指着咱们的废料堆放区说,‘这不符合环保标准,转身就走了。”
     他顿了顿:“后来呢?咱们三个月内整改,找顾问、改流程、拍视频记录每一步操作。再见面时,客户说:‘你们比我们还规范。”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所以,”他收起U盘,语气轻快了些,“不是我们不够格谈合作,是我们得先让自己变得值得合作。”
     小林笑了:“意思是,咱们得先‘卷起来,再拉人一起‘卷?”
     “聪明。”刘好仃眨眨眼,“职场生存法则第一条:想让人跟你合作,先让人觉得跟你合作能少挨骂。”
     笑声冲淡了紧张。大家开始一条条梳理可落地的优化方向。
     简化流程方面,决定先从电子化申报系统入手,把各国所需的环保、质检、物流文件做成标准化模板,自动填充关键字段,减少人工出错。
     “比如越南这次要的欧盟认证,”小林提议,“咱们可以在系统里预设提醒,只要目标国变更认证要求,自动标红预警。”
     “好。”刘好仃点头,“再加个‘政策雷达功能,订阅各国海关和环保部门的官方通知,专人盯。”
     小王补充:“还可以和几家常用检测机构签框架协议,一旦需要认证,48小时内出报告,费用打包结算。”
     “这就叫‘未雨绸缪。”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盾牌,“不是等雷劈下来才打伞,是提前把伞架在门口。”
     技术问题随之浮现。现有物流管理系统老旧,不支持自动对接外部数据源,想实现“政策雷达”和“智能模板”,得升级系统。
     “内部开发组排期要三个月。”小张翻着邮件,“而且他们优先做生产调度模块。”
     “等不起。”小林摇头。
     刘好仃沉吟片刻:“那咱们就借外力。”
     他提到前阵子参加行业展时,接触过一家做供应链SaaS的小科技公司,团队不大,但产品灵活,专攻中小制造企业的出海痛点。
     “他

第740集:优化方案周密制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