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的指尖在键盘上悬了两秒,最终敲下“发送”键。邮件主题是《客户体验与忠诚度评估方案初稿》,收件人包括小林、小王、小陈和三位项目协调员。窗外,厂区的装卸平台正安静下来,最后一辆货车驶出大门,后视镜上那张蓝雪花明信片在夕阳里晃了晃,像一片被风卷走的花瓣。
他端起桌上的茶杯,茶叶沉在底,水色微黄。这杯茶是半小时前泡的,那时他刚回完技术组的消息:“‘会呼吸的墙暂列待评估项目,优先跟进客户反馈热度。”现在茶凉了,但他的脑子还热着。
“是时候看看,咱们这阵‘风到底吹起来了没有。”他自言自语,顺手把茶杯挪开,腾出地方摊开一张A3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评估维度:响应速度、服务满意度、社区活跃度、复购周期、推荐意愿……
小陈第一个冲进来,手里举着平板:“刘工!社区今天破百了!注册用户103,日活68,比上周翻了两倍!”
“好事。”刘好仃点头,“但咱们不是比热闹,是比‘回音。”
“回音?”
“客户说了话,有没有人听,有没有人回,回了之后有没有改变。”他指了指A3纸,“接下来,咱们要听清楚每一声回音。”
下午两点,会议室空调嗡嗡响,团队围坐一圈。投影上是调查问卷初稿,第一题写着:“您最近一次与我们的互动,是否让您感觉‘被理解?”
小王皱眉:“这题太虚了吧?德国客户可能直接打0分,因为他们觉得‘理解是基本要求,不值得提。”
小林接话:“可巴西客户要是打了5分,说不定是因为我们回了他周末发的视频点赞。”
“所以不能光看分数。”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咱们得把‘情感反馈‘行为变化‘商业结果三件事串起来看。比如,一个客户在社区发帖后,不仅收到了回复,还因此调整了订单数量——这就是回音。”
讨论到傍晚,方案终于定稿。调查将以双线推进:一线是线上问卷,覆盖近半年有互动记录的客户;二线是电话回访,由小王带队,重点深挖十位高活跃用户的体验细节。
“记住,”刘好仃特别叮嘱,“别问‘你觉得好吗,问‘你做了什么不同。比如,‘上次沟通后,您有没有再推荐我们给同行?‘有没有因为某个服务,改变了采购计划?”
接下来三天,办公室像被投入了一颗慢热的火种。问卷回收率起初卡在37%,尤其日本和中东客户几乎零回应。
“人家可能觉得填表是浪费时间。”小陈挠头。
刘好仃想了想,让小陈在问卷末尾加了一行小字:“提交即参与抽奖,奖品是厂里新种的蓝雪花干花标本,附手写感谢卡一张。”
第二天,回收率跳到61%。日本客户终于动了——有位建筑师留言:“标本不重要,但你们愿意写卡片,我很意外。”
电话回访更出人意料。一位荷兰客户在聊完服务体验后,突然说:“你们社区里那个‘每周一问,我女儿每期都看,上周她用玻璃碎片做了个太阳系模型,挂在卧室。”
小王愣住,赶紧记下。
“她说是‘光的故事。”客户声音温和,“我买玻璃,现在不只是为了建筑。”
数据开始汇拢。刘好仃把所有反馈贴在办公室墙上,用不同颜色的便签分类:绿色是正面行为(如复购、推荐),黄色是中性反馈(如建议改进),红色是负面评价。
一面墙渐渐变成一片彩色森林。最显眼的是一张绿色大纸,写着:“德国客户A:因社区技术角文章解决了安装难题,追加两单,并推荐给合作伙伴。”
小林盯着看了半天,嘀咕:“原来咱们那篇《光伏玻璃接缝防水七要点》真有人看啊?”
周五上午,数据分析会。刘好仃让实习生把数据做成图表,投影在幕布上。
第
第749集:创新效果初步显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