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54集:实地考察深入进行[1/2页]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辜彼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会议室的投影仪还亮着,光斑在墙上微微晃动,映出巴西那条关于“反光膜”的备注——“防太阳吸血鬼”。小林的手指还悬在触控板上,像在等一个回音。刘好仃没说话,只是把保温杯轻轻放在桌角,杯盖拧开一条缝,陈皮香慢悠悠地散出来,像在给空气定调。
     他走到白板前,拿笔圈住“巴西”两个字,又在旁边画了个问号,底下写上:“紫色膜,血光,传说?”
     “问卷能听见声音,”他转过身,“但听不清语气。有些事儿,得亲眼看看。”
     没人接话。小王低头抠键盘缝里的饼干渣,小陈盯着屏幕,像是想从那行字里看出个鬼来。
     “怕去?”刘好仃笑了笑,“又不是去抓吸血鬼,是去查一块膜从哪儿来,为啥有人信。”
     小林终于开口:“语言……沟通也是问题,我们没人懂当地方言。”
     “所以不一个人去。”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几张行程单,“我已经联系了当地合作商的老张,他在圣保罗做了二十年建材代理,中文、葡语、英语三开花,还能用街头俚语骂人。他带路。”
     他又翻开一页,上面贴着几张照片:一家社区小店的玻璃窗贴满紫色反光膜,阳光照进去,果真泛着暗红光晕;另一张是小孩举着涂鸦纸,画了个长牙的太阳,底下写着“N?O ENTRA!”(不准进!)
     “这玩意儿,”刘好仃点了点照片,“已经从迷信变成潮流了。潮流背后,是需求。”
     小陈忍不住笑:“咱们是卖玻璃的,不是民俗研究员。”
     “可人家用玻璃挡的,不只是紫外线。”刘好仃把笔放下,“是心里的‘鬼。咱们要是看不懂这个,再好的产品,也只是块冷冰冰的板。”
     空气静了两秒。
     然后小王小声说:“那……我也去。德国那边,客户提的法规问题太细,光看报告像读天书,得见人。”
     “我去越南。”小林举手,“老房子装玻璃的问题,画图不如亲眼看看。”
     刘好仃点头,拿出一份行程表:“那就分三路。越南、巴西、德国,下周出发。每人配一个地接,资料包已经做好——注意,别一进门就掏问卷,先当顾客,后当研究员。”
     他顿了顿:“记住,咱们不是去推销的,是去‘听故事的。”
     越南的巷子窄得像用尺子量过,摩托车擦着肩膀过去,后视镜差点刮到小林的包。她跟着地接阿美拐进一栋老楼,楼梯歪斜,墙皮剥落,窗框像被谁拧过一圈,歪歪扭扭地卡在墙上。
     “这就是典型的老房。”阿美说,“三十年前建的,现在翻新,但标准窗尺寸装不上。”
     她推开一户人家的门,屋里亮堂得出人意料。新换的玻璃窗贴着一层磨砂膜,阳光透进来,柔和得像滤过一层奶。
     女主人端出茶,笑着说:“以前开灯,对面晾衣服看得一清二楚,老头子总说‘今天穿得花。现在好了,亮是亮,但像隔着纱,舒服。”
     小林摸了摸玻璃边缘:“这膜……能定制?”
     “能。”阿美翻译,“他们想要‘白天透明,晚上隐私的模式。已经有三家厂在试,但效果不稳,要么太暗,要么起泡。”
     小林掏出本子记下,又拍了几张照片。临走时,她塞给女主人一包深圳带来的茶包,笑着说:“下次来,咱们带能‘变脸的玻璃。”
     女主人笑得眼睛弯:“那我得先把花裤衩收起来。”
     圣保罗的社区比想象中安静。老张带着小陈走进一条街,两侧的窗户几乎都贴着那层紫色膜,阳光一照,屋里泛着葡萄酒似的光。
     “这风,三个月前刮起来的。”老张说,“最开始是个网红贴的,说她家孩子总做噩梦,贴了膜之后好了。后来有人信,说‘太阳吸血鬼只在强光下出现,紫色能挡。”
     “真有人信?”
     “信的人不一定真信,但他们愿意试。”老张耸肩,“而且,这膜确实降了点温,反光也弱。实用加心理,火得很快。”
     他们在一家小建材店停下。老板是个光头大叔,正往玻璃上贴膜,动作熟练。
     小陈上前搭话:“这膜,哪儿进的货?”
     老板抬眼

第754集:实地考察深入进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