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段祺瑞说没问题。
据《大公报》报道:“段总理率国务员谒见大总统,经将对德断交照会呈请盖印……交付德公使。……德公使即日出京”。天津、汉口的德租界随即被中国政府接收。
对德断交后,段祺瑞向国会提交对德宣战案。
他找来一些国会代表吹风,要求他们立即召开特别会议,审批宣战书。
孙中山反对参战。他向国会吹风不要批宣战书。
虽然国民党已不复存在,但原国民党籍的议员还是受孙中山的影响。孙中山把国民党籍以及进步党议员拢到一块成立一个“宪政商榷会”,大概300多人。孙中山通过这个“宪政商榷会”对国会施加影响。
段祺瑞感觉国会对参战不是很热心,便让人想些办法造造舆论。
手下人挺能整,马上纠集了一批人冒充各行各业的请愿团,聚集在国会门口。这帮人一边喊口号一边挨个往国会代表手里塞传单。谁敢不接,大嘴巴抽他。代表们鼻青脸肿地逃进会议厅。
这帮家伙跟进会议厅,要监督代表投票。谁敢投反对票,就当场弄死谁。
代表暗地一打听,都是段祺瑞找来的人,气坏了,打电话叫段祺瑞来国会接受质询。段祺瑞还以为是质询宣战的事,马上来了。代表们一拥而上把段祺瑞围在墙角,开起了批斗会。开完批斗会,代表们告诉段祺瑞,不批!
国会发话出来,要想批宣战书,首先得改组内阁。
段祺瑞气坏了,扭脸去找黎元洪,让黎元洪下令解散国会。
黎元洪心话你也忒不要脸了,你干出那事还好意思怨人家国会。黎元洪不同意。
段祺瑞故伎重演,撂挑子回了天津。
黎元洪早对他忍无可忍了,这回得罪了国会又撂挑子辞职,正是办你的好机会。
黎元洪签发命令,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
段祺瑞在天津得到消息,针尖对麦芒,对外放话,没有总理副署的命令一律无效。
按照《临时约法》,任何重大决定必须由总统、总理共同签字才能生效。黎元洪免掉段祺瑞的命令必须让段祺瑞签了才有效。
这下黎元洪傻了。政府瘫痪了。这可怎么收场。
想让冯国璋出面调解。冯国璋不愿再掺和。那再去找谁呢?黎元洪想到了在北洋军里有老大哥之称的安徽督军张勋。
督军就是都督。在袁世凯“军民分治”改革后,都督被拆分成督军和省长。但大权还是在督军手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
张勋在北洋军里年纪最大,比袁世凯都大5岁,说话好使。谁都给他几分薄面。再说张勋是十三省的盟主,背后有枪杆子撑腰。谁也不敢不给他面子。
黎元洪想请张勋进京调解。但是还没等他请呢,北洋军旗下的各省宣布独立的消息传来,霎时间惊得他目瞪口呆。
北洋军的将军们得知段祺瑞被人欺负,替自己兄弟打抱不平。
张勋以老大哥的身份请北洋系统的督军们来他的徐州开会,商量对策。奉天(辽宁)的张作霖、江苏的冯国璋、直隶(河北)的曹锟等13个省的督军都应邀而来。段祺瑞让自己的心腹徐树铮代表自己参加会议。
大家聚在一起大骂国会、大骂黎元洪,义愤填膺地要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有人说干脆咱们宣布独立另立中央得了。
张勋说民主共和这玩意简直就是胡闹,乱七八糟,一事无成,还是以前有皇上的时候好,一锤定音。我看还不如把宣统皇帝请出来,恢复大清呢。
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大家乱哄哄地说就是就是,什么狗屁总统、国会,商量点事这么费劲,真不如皇上一言九鼎。
张勋以为大家都赞成他的想法,扭头问徐树铮,我想让宣统复辟,你们那里是怎么个意思?徐树铮这事我可做不了主,得回去请示段总理。
张勋做主先宣布独立,给黎元洪点颜色看看。大家轰然同意。
在张勋的挑头下,13省宣布独立,要求黎元洪引咎辞职。
黎元洪懵了,我有什么咎可引啊?
13省说:你没有总理的副署就擅自发布命令,违法了《临时约法》。
黎元洪哭笑不得。这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13省独立后开始筹备临时政府,计划请徐世昌出任总统。
这不明目张胆地搞分裂吗?孙中山及非北洋系的省份发电声讨,警告他们你们敢另立政府,我们就出兵讨伐。
中国又来到内战的边缘。
黎元洪不能再等闲视之,请13省的大哥张勋进京协商,一切都好商量。
张勋说让我去可以,得有个条件,你把国会先给我解散了。
黎元洪也是没辙了,下令解散国会。国家要完了,国会还有什么用?先保证国家不分裂再说吧。
张勋这才赶往北京。
450,府院之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