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0章 小河人家[1/2页]

锦绣鱼图 吴半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鱼皮画培训班就开设在付小青家的院子里,确切的说,是在她家后院晾鱼架的位置。
      说是培训班,其实各方面条件还是很简陋的,为了节约成本,付小青没有购置什么桌椅案板,完全就是乡亲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还有用砖头水泥自己搭砌起来的台子。
      付小青说,外面买不来太大的桌子,而且买来的大多都不实用,还不如自己做的用着舒坦。
      毕竟一幅鱼皮画多大的都有,小到二三十公分的,大到两三米的,如果买一批那么大的桌子,成本太高了。
      第一批学员,一共招收了十二个人。
      倒不是只有十二个人愿意学,主要付小青也是想从小班开始尝试,人太多了难免会照顾不过来,对教学质量会有所影响。
      当然,还有一些村里人,对这件事也是持观望态度,先看看咋样再说。
      另外也有那么几个人,由于过去和付小青家里不怎么来往,或者是闹过矛盾的,不但不参加,还在背地里说风凉话,嘲笑他们是异想天开。
      对于这种人,刘三顺最了解不过了,完全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看人家赚钱还眼红,偏偏不肯放下身段,用郝大力的一句口头语来说就是:这辈子也吃不上四个菜。
      刘三顺告诉付小青,目标千万不要定位太高,什么帮乡亲们脱贫致富,对外可以这样说,但是自己心里千万别这么想,否则的话,期望值太高,反馈回来的效果如果不理想,那么就会很失望,还可能会很伤心。
      因为,人跟人总是不一样的,小河村一百户人家,无论是刘三顺还是付小青,哪怕是王书记,也一样有人心存不满,所以想要做到让大家都佩服,都叫好,那个太难,只要能团结大部分人,让大部分人富起来,就算是完成理想了。
      这样的状态,最好不过了。
      刘三顺说的其实很有道理,而且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那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否则,如果小河村一百多户人家,全都一窝蜂的做鱼皮画卖,那反而就会造成供需关系的不对等,大量鱼皮画做出来没人买,反而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浪费了大量的材料。
      不得不说,刘三顺看得很透,也摸清了人性,付小青本来心里还有点介意,因为她也听到了不少暗地里的风言风语,但是听刘三顺这么一说,也就不再多想,一心一意地带着培训班里的这十多个人。
      同时,刘三顺那边的食品小作坊也开始加快推进,在王书记的帮忙下,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相关手续就办了下来,于是刘三顺摇身一变就成了小作坊的法人代表,终于有了合法的身份。
      接下来,刘三顺的事业也正式开始运转了。
      由于有了先前的经验,这一次也算是轻车熟路了,只不过是把各家各户的加工点,统一到了村支部,刘三顺还请了舅舅郝卫星来管理小作坊,相当于“厂长”,负责管理,和各家各户交涉沟通的一应杂务都交给他。
      还请了舅妈来当“车间主任”,负责生产,因为舅妈的手艺在村里是首屈一指的,有她打样,产品就不会有啥大问题。
      郝大力当上了“质检员”,他这人嘴黑脸黑,虽然岁数小,但正因为

第140章 小河人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