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 133 章 133 从前[1/2页]

穿越之家和万事兴 芒鞋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青桃回眸,嘴角噙着浅笑,“勉强能够维持家里生计。”
      汪氏略微估算,跟着扬唇笑了起来,“那也不少了,笔墨纸砚贵,你爹和大哥还得出门应酬...”
      上次她提出合伙租铺子做生意被邵氏拒绝了,回去后,她找人仔细打听过,卖包子馒头能挣多少,全看租子柴火的高低,面和肉不贵,且生意越好,挣得越多,以谭家的情况,每卖一百个包子,能挣四十文,每卖一百个馒头,能挣二十文。
      邵氏和青桃?缣??刻煲?艏赴俑霭?勇?罚?醺鲆涣揭?硬怀晌侍狻
      一天一两,一个月就三十两,比酒楼的大掌柜都挣得多,因此,反复思量后,又厚着脸皮来了。
      汪氏看不得血腥,没有上前,人站在青桃背后,望着白色的院墙道,“你和你娘是我见过最能干的,家里老老小小读书,全靠你们起早贪黑的干活,换成其他人,怕是坚持不下来。”
      青桃迅速剥开鳝鱼的肚子,掏出内脏丢进桶里,回汪氏的话道,“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我爷奶年纪大了,天天驼着背上山下地,我和我娘不勤快,会被戳脊梁骨的。”
      “你爹不是在书塾教书吗?”汪氏已经从何树森嘴里知晓谭家的情况,若非亲眼瞧见,她不敢相信偌大的家会让小姑娘当家,汪氏不由得好奇未见过面的谭老头他们,“你爹教书,月月有进项,入府学,挣不到钱不说,还得往里撒钱,你爷奶不反对?”
      “我爹进府学是为考科举,他们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反对?”和汪氏闲聊时,青桃已清理好了鳝鱼,反复冲水清洗过,捞起来放筲箕里沥水,顺势端着筲箕往灶间走,“婶子怎么来了?”
      “你何叔在城里没什么朋友,经常念叨你爹,今日得空便来瞧瞧。”汪氏朝筲箕瞥了眼,乌黢黢的鳝鱼像蛇似的盘在筲箕里,激得她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她往边上挪了挪,道,“你爹学问愈发好了,无论问什么他都能侃侃而谈。”
      何树森极为刻苦,闲暇时经常去书铺看书,可在谭秀才面前,还是略逊一筹,汪氏道,“你爹准备参加下次乡试吗?”
      离乡试还有两年,参不参加得看谭秀才学到哪种程度,青桃说,“不知道呢,得问府学的先生才知道。”
      虽然秀才都有资格去考乡试,但府学的先生们怕学生落第一蹶不振,会鼓励有把握的学生去考,这点何树森应该是知道的,汪氏故意问,约莫是试探,青桃说反问,“何叔会去吗?”
      “到时再看吧,你何叔进学的书塾比不得府学,你爹如果都没把握,你何叔更没底了。”
      青桃露出个真诚的笑,“婶子太小看何叔了,在清水镇,何叔的学问就极高,经常与人讨论诗词文章,乡试该是没问题的。”
      这话熨帖,汪氏脸上笑容灿烂,见两口锅冒着热气,她大步上前,揭开锅盖,待看到铁锅有鸡和猪蹄,惊呼,“你家伙食也太好了些...”
      她和何树森是突然来的,谭家没有收到消息,必不会提前做好准备,可见她们来不来,谭家都会炖猪蹄鸡吃。
      “读书费脑,难得休假,给我爹和大哥好好补补。”青桃不紧不慢解释了句,往灶膛放了两根木棍,拎着鱼又出去了。
      汪氏跟在她身后,“你家灶房干净敞亮,还是你娘会收拾。”
      灶房的锅碗瓢盆摆放得整整齐齐,堆柴火的地也不乱,令人赏心悦目,汪氏由衷感慨,“你娘要看铺子,要洗衣煮饭,怎么有空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的?”
      “习惯就好了。”
      汪氏没有问出更多,话题又回到铺子上,“我家有个远房亲戚也是卖包子馒头的,她家男人身体不好,孩子又小,全靠她撑着,以前没怎么聊过,这次她来,跟我说卖包子馒头能挣不少,有意劝我跟着她干,我没经验,所以想来问问你。”
      “我懂得也不多。”
      “你不是在镇上卖过包子馒头吗?论经验,你比我强多了。”
      “我那是无聊,随意找点事打发时间的,给人做帮工要看人脸色,便自己琢磨点简单的吃食出去卖,竟不知生意会好,许是清水镇的铺子少,来往商人多,不挑剔...”
      汪氏知道她这是谦虚了,何树森说谭家生意红火,清水镇的人都认准她家包子馒头买,也有临镇慕名而来的,她道,“那也是你手巧,做出来的包子味道好,不是婶子乱说,就你家的馒头,我在其他地方都没吃到过。”
      馒头软糯糯的,能撕成一丝一丝的,和其他家圆滚滚的馒头截然不同。
      青桃说,“馒头不都那样的吗?”
      “你家的不一样,其他人做的馒头扯开皮全是密密麻麻的洞,你家的不是。”
      青桃故作疑惑,“是这样的吗?”
      “对啊,你怎么做出来的?”
      青桃道,“就那样做的啊。”
      至于哪样却是没有细说,汪氏完全不知自己问多了,“待会你做馒头吗?婶子看看...”
      青桃看了眼火辣辣的日头,“要等下午了。”
      汪氏一喜,决定待会认真看,学会后自己开个铺子,何树森花销大,不多攒些钱,往后没钱送何树森科考怎么办?
      青桃点了点头。
      看她如此爽快,汪氏心里纳闷,之前来谭家,母女两刻意回避买卖的话题,此时这般坦诚,汪氏不禁怀疑里边是不是有什么猫腻,恰逢前边传来谈笑声,她眼珠一转,道,“我去前边看看要不要帮忙。”
      青桃自不会留她。
      馒头味道好不好,除了面粉和水的比例,还有揉面的方式,汪氏看了也学不会的,因为邵氏和芸娘就学了许久,还是她手把手教的,汪氏只是看的话,问题不大。
      汪氏到铺子时,芸娘动作顿了下,汪氏没有追着她多问,而是掏钱买了两个馒头,以想去逛逛为由走了。
      这会儿已经很热了,芸娘正嘀咕有什么好逛的,但汪氏已经出了门,见状,芸娘便不多问了,而和谭秀才讨论文章的何树森看她动作熟练,和谭秀才道,“不敢相信你和罗钱两家来往如此密切。”
      明明他也是清水镇的,罗家和钱家却费尽心思攀附谭家,多少让人心里不舒服。
      谭秀才抿了口热茶,温声解释,“青桃?缣?耐瞥凳歉??衣虻模?蚴峭?纾?级?嵊型?矗??纷犹玫苁翘芳椅蠢吹呐?觯?赐?匀黄捣毙?!
      何树森吹了吹茶杯里浮起的茶泡,震惊,“青桃的亲事定下了?”
      “不是青桃,是我侄女。”
      何树森难以置信,谭家纵使靠着谭秀才在清水镇有几分清名,但罗家是地地道道的镇上人,如何会看上村姑?心里兜着疑惑,嘴里没问出来,而是说起其他,“青文学得怎么样了?”
      谭青文拘谨的低头,“还行吧。”
      自从谭秀才不去夫子家后,夫子就不怎么待见他了,他也识趣,即使遇到疑惑也不往夫子跟前凑,而是将疑惑写在纸上,回来问谭秀才,这些日子被谭秀才逼着看了许多书,写文章轻松了许多。
      何树森说,“有你爹教导,院试铁定没问题。”
      说着,眼里露出羡慕来。
      谭秀才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已经过了县试和府试,迟早会考上秀才,二儿子和小儿子也在读书,如若都考上秀才,谭家在清水镇就彻底出名了,不像他,活到这个岁数,连个儿子都没有。
      他端起茶杯,又问起谭青武和谭青槐来。
      谭秀才老实回,“他们在桃花村的学堂,九月准备下场试试。”
      何树森手颤了颤,愕然,“青槐还没十岁吧?这么小就下场,会不会不好?”
      “他性子野,天不怕地不怕的,让他考县试练练也好。”
      若是从前,谭秀才定舍不得报考费,可青桃说家里有钱,让青槐去摸摸底,心里有数不算坏事,他觉得有道理就没阻拦,聊到孩子,他问何树森,“大丫她们呢?怎么不带她们过来?”
      何树森心下泛酸,面上没表现出来,道,“我娘带她们出门了,知道你和嫂子疼她,天天嚷着要来...”
      但他们住得远,不敢让大丫单独出门,而他娘不想看到邵氏和青桃,根本不会送大丫来这边玩,何树森说,“哪日得空去我家坐坐吧,搬来府城半年了,嫂子没去过我家呢。”
      “你嫂子天天惦记着生意,怕是腾不出时间来,我这儿也忙。”
      考得越好,先生布置的功课越多越难,谭秀才也没空出门应酬,就说今日,几个同窗约他去城郊赏荷他都给婉拒了,最近全靠芸娘和狗子帮忙,他既得闲,自然要帮着看铺子,否则像什么话?
      谭秀才叹气,“比不得在清水镇的时候悠闲了。”
      “学有所成,我偶尔也会听同窗们聊起府学,谭兄你学业精进,后来居上,比廪生还强,说起你,同窗们佩服不已。”
      谭秀才垂眸,“哪儿的话,府学人才济济,我顶多运气好罢了。”
      “你太谦虚了。”何树森看着面前的谭秀才,有些时日没见,谭秀才眼角透着乌青,明显睡眠不足,但眼神清明,整个人神采奕奕,风采更甚从前,何树森说,“能否借你月考的答卷看看?”
      府学的试题,各大书铺都有卖,他每个月都会买来自己做,然后交给书塾的先生批阅,结果始终不尽人意,他不禁好奇谭秀才怎么作答的。
      谭秀才犹豫了下,须臾,点头。
      闲聊间,汪氏大汗淋漓的走了回来,眼睛落在芸娘身上,询问,“对面两家包子铺也是擀的包子皮。”
      这是学谭家的,芸娘道,“是啊。”
      “同样的包子皮,这边生意怎么如此好?”
      刚刚进门到现在,只有零星的几个客人,她以为铺子生意不好,哪晓得去斜对面打听才知谭家铺子是这条街生意最好的,天蒙蒙亮就有人端着盆来买馒头,尤其是大户人家牙口不好的老太太最爱她家馒头,还说大酒楼也来她家买包子回酒楼卖。
      汪氏不敢相信,明明平平无奇的铺子,怎么会如此红火。
      芸娘擀面皮的动作不停,开玩笑的口吻说,“许是风水好吧。”
      汪氏眼神一扫,目光调到了装肉馅的木盆里,她舔了舔嘴唇,“我能尝尝吗?”
      外人说她家的馅儿好,怎么也模仿不来,汪氏以前就吃过谭家包子,也打过配方的主意,奈何邵氏和青桃盯得紧,根本找不到机会,眼下时机正好,左右瞅了瞅,欲寻一双筷子,芸娘看穿她的心思,说道,“馅儿有点咸,吃了不好。”
      “没事,我就尝尝。”
      芸娘看向谭秀才,谭秀才垂头想了想,“舀一勺给你婶子尝尝吧。”
      汪氏想尝的是肉馅,炒至七分熟了的,而菌菇馅儿是半熟的,吃了会闹肚子,谭秀才担心泄露自家配方,没有多言。
      芸娘明白谭秀才的意思,用木勺舀了半勺肉馅给汪氏,汪氏一尝,皱眉,“是有点咸。”
      除了咸,还有麻麻的,味道比裹在皮里时略重,吃不出具体的调料,她说,“好吃。”
      “好吃就好。”
      肉馅是清晨炒出来的,在清水镇时,都会前晚炒好搁置,慢慢的,青桃调整了步骤,从炒至全熟,到七分熟,到半熟,味道越来越好,只要不说穿,其他人哪怕有配方,味道仍是有出入。
      谭秀才说,“你要是喜欢,做包子剩下的让青桃混着青豆炒一份...”
      “那多不好意思,尝个味道就行,馅儿还是留着做包子吧。”她买了斜对面包子铺的包子,味儿闻着差不多,吃起来差别却大得很,馅儿也比不得谭家的肉馅细腻,汪氏往后走,“我去后边给青桃打下手。”
      家里有青豆,青桃清炒了一盘,接着就是煮鳝鱼,猪蹄和鸡捞起来放盆里没管,汪氏问,“这个不吃吗?”
      “要。”青桃舀了一铲子猪油放锅里,提醒汪氏站远些,以免鳝鱼下锅溅出的油烫着她,汪氏不在乎的说,“我皮糙肉厚的不害怕,猪蹄和鸡怎么吃?”
      “凉拌。”
      这个吃法不新鲜,但普通人家少有这么做的,汪氏说,“有什么要我帮忙的?”
      “门后的篮子里的有蒲扇,婶子扇扇风,等着吃饭就好。”
      青桃做菜有条不紊,灶台也干净,汪氏看她如此利索,少不得称赞了几句,然后问青桃几岁了,她儿子年龄和青桃差不了多少,如果两家能结亲,不愁做不了买卖。
      鳝鱼下锅,锅里滋滋滋的响,青烟滚滚,盖住了青桃的面庞,她仿佛没听到汪氏的话,并未回答。
      汪氏也没再问,摇着扇子,找谭秀才去了,她一开口,谭秀才立刻察觉了她的心思,道,“青桃还小着呢,我和她娘私下常说要多留她几年。”
      “我就问问,谭大哥别往心里去啊。”
      “只要不打听青桃的亲事就行。”谭秀才没有揭过这个话题,“我和她娘暂时没有给她说亲的打算,若人人都上门询问,我怕对她名声不好,还请弟妹见谅。”
      汪氏笑眯眯的说,“树森常说你和嫂子帮衬他良多,在我心里,你跟我亲大哥没什么两样,青桃也是我侄女,哪儿会害她。”
      心知谭家不想给青桃说亲,汪氏心下不满,她儿子多讨人喜欢,谭家竟瞧不上,也不掂掂自己的斤两,她洗了手,过去欲帮芸娘做包子,芸娘端着肉馅躲开,“来者是客,婶子不是折煞我吗,谭婶子回来是要跟我生气的。”
      汪氏搭不上手,只能回到何树森身侧坐着,听何树森和谭秀才聊她不懂的书籍,诗词,文章。
      芸娘动作快,不多时就做了四蒸屉包子,两蒸屉馒头,汪氏也看到芸娘怎么做馒头的,揉好的面搓成条状,用刀子切成一块一块的就好,那一块非常小,汪氏直起身,“会不会太小了?”
      这么一小块竟要四文钱,不如买细面回家自己做呢。
      芸娘解释,“上锅就大了。”
      包子馒头上锅,芸娘就开始生火了,掐着时辰,待包子的味道散开,外头来了人,谭秀才止住话题,立刻迎上去,谭青文和芸娘捡包子,他收钱,络绎不绝的人,汪氏看得瞠目,和何树森嘀咕,“这么多人吗?”
      何树森注意来人的打扮,有衣着华丽的贵人,也有麻衣长裤的摊贩,他点点头,“你不是亲眼看见了吗?”
      “幸好是卖包子,如果卖金子,得挣多少钱啊。”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汪氏耳边闹哄哄的,听得最多的就是铜板碰撞的声音,谭秀才收来的钱财放在木盒里的,汪氏看不清盒子里装了多少,但看客人们掏钱的动作就知不少,她说,“谭家挣钱啊。”
      何树森脸色变了变,没有答话,看青文和芸娘手忙脚乱,使唤汪氏过去帮忙。
      六蒸屉包子馒头,半个时辰就卖得只剩下十来个,看芸娘抬走蒸笼,舀出锅里的水装在木盆放在最外的桌上,然后往锅里添水,汪氏好奇,“还生火作甚?”
      “煮半锅开水。”
      青桃拌好鸡和猪蹄,去外边喊他们吃饭,铺子得留人,芸娘让青桃将饭菜给她端出来,青桃说,“芸嫂子你去后边休息会儿,我守着就好。”
      “我守着。”芸娘抵了抵青桃胳膊,示意她提防汪氏,来者不善,谭秀才可不懂怎么应付汪氏这种妇人,青桃朝她摇头,“没事的。”
      芸娘

第 133 章 133 从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