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轰轰烈烈的人海攻城,甚至,没有一次真的攻城。
周军除了用火炮砸,用投石机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沈阳城和浑河之间,依托山势、水势,绕城一周,用降兵、征发来的山民民夫,修建了一道一丈高土墙。
土墙内外,沟壑纵横,将沈阳城死死围住。
墙上驻守的,是大周征讨辽东的八成人马,足足十五万人,全是经历过北伐各次血战的精锐。
一股一股清兵援军从深山老林里钻出来,在两个月里,源源不断地砸进周军的防线,最终消失在土墙和壕沟之间。
火炮和投石机上了墙,虽然没有周军上城,但是源源不断的远程打击,让沈阳守军苦不堪言。
李柘已经决意要用沈阳城、用清廷最后的贵胄,耗尽满清潜在的战争力量,为后续北上扩大疆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这一目标,为了围城打援,为了刺激消失的鳌拜所部,围困沈阳一年,两年,大周都支持的起。
因为与之伴随的,是大周的新政,在辽东废奴,分田,减税,征兵,重新划分府县,以工代赈,建设新城。
肥沃的黑土地,将是围困沈阳的周军最直接、最坚实的后盾力量。
甚至,连火炮厂、火枪厂、造船厂等,都是缴获的现成的,军械署的专员早已北上,已经开始了就地补充。
沿着进军的方向,大周内阁已经下令,辽河口新建营口城,鞍山驿扩建为鞍山城,新建岫岩、庄河、通化、图们、长春、吉林等县城,作为大军集聚防卫之所在。
自从图海重伤后,沈阳清军屡次出城,干扰周军围城,未能奏效。
两月之间,仅有从北方来的一只万人队,在损失了六成人马后,在清军的接应下,冲进了土墙范围,最终进城的,不过两千余人。
夏天到了,
沈阳越发凋敝。
就连炊烟都少了许多。
粮仓里倒是不缺吃的,水源也是充足,只是,哪里都少不了发战争财的。
末日余晖,也有霎那间刺痛人眼。
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吃的穿的,享受的能一样吗?
八旗这么等级森严、人身依附如此紧密的社会团体,能一样吗?
明显是不能。
守军还能吃个肚饱,普通的百姓已经开始饿肚子了。
皇城依旧莺歌燕舞。
玄烨觉得不应该如此,但是,他还小,他曾经任用的亲信,或死或降,就连图海都中了暗算,他不知道该如何。
进军营掌兵,御驾亲征?
就算他愿意,王公们也不会允许他上城墙。
如今的局势,不是御驾亲征,也是了。
围困在孤城里,清军想打,周军不想打,每天承受着越来越精准的火炮攻击,很是难受。
“不会有援军了。”
十月初,图海伤势基本恢复,谏言的第一句话,就表露了悲观情绪。
若非他在围城之初就被重伤,按照他的谋划,此时应该早就突围,或在北面的茫茫林海中,或在苍茫的草原上,等候东山再起。
只是,大多数的王公,都不同意。
抛家舍业,有多少人有如此莫大的勇气?
图海有,玄烨或许有,但是已经习惯了花花世界的贵族们,不会有。
支持者了了,
如今周军土墙壕沟体系已经建成,朝廷已经困死在城内。
城外的金灿灿,早已成了周军的口粮,甚至连营房,都按照关外的样式,修成了坚固的土房子,还是带火炕的那种。
天气越来越凉,等到了初雪降临,局面只会越来越糟。
图海和反对者们吵了数次,泱泱而回。
他在重伤期间,手头的精锐们,已经被四面拆分殆尽,只剩下亲卫们,即使是想发动一场政变,强行将皇帝带出重围,也不可能了。
用两个词来形容如今的局势,就是“粮草无忧,坐以待毙。”
朝廷数次派遣使节出城,表态有条件投降,去皇帝位,重新回到建州卫都督位置,
第二百四十七章 有些沉闷的决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