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的春天来得比北地其他地方来得要早,春日的阳光照在身上,让人感觉暖洋洋的。
正所谓一年之春,一天之晨,这种代表着“新生”和“开始”的日子里,李则带领亲卫营士兵奔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上。
北海县和旅顺府一样,现在到处欣欣向荣。百姓们看到韩奋迎接李则到来发出一声声欢呼。
李则似笑非笑地看他一眼,韩奋苦着脸说道,“这可不是我事先准备汉拍您马屁,只不过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先把您会过来帮我们建设盐田,现在人人满是期盼呢。”
说着将他们带到一片海滩之上,李则看着眼前早以平整好的沙滩点点头,开始指导工作。
其实宋朝此时并非没有晒盐技术,唐乾元至永泰年间(758年766年),华夏境内已有盐事活动,不过唐、宋、元及至清代中期都是用煎煮之法,称煮海或熬波。
煎煮分制卤和煎煮两个工程。北宋著名词人柳永著《煮海歌》,形象地描述了盐民和刮泥制卤的艰辛劳作:“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聚,始灌潮波溜成卤。”
但这样晒盐辛苦无比,元代学者陈椿,著《熬波图诗》描述盐民煎盐情景:“人面如灰汗如血,终朝彻夜不得歇。”元时两浙运司申中书省文称:“煮者烧灼,篷头垢面,人形尽变,酷暑如汤,不敢暂离”。煎煮时期,盐民从制卤到煎盐告成,终年驱妻逐子,举家登场,含辛茹苦,似牛如马,真是一颗一粒皆血汗凝成。
而且晒出来的盐还有泥沙混在一起,影响口感,但北宋缺盐,有时皇室贵族都只能吃这种带沙子的盐。
李则当然会拿出经过多次改进的滩晒法。虽然工具有些落后,但是比现在的方法还是要先进轻松很多。
实验生产一个余月后,盐场工匠捧着莹白如雪的食盐老泪纵横,他曾在宋地当过“灶户”,一家老小受尽艰辛。实在无法忍受之下逃到辽地。
一路受尽歧视,最后只好跟随在李则麾下,没想到一家人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到达旅顺后生活稳定下来。现在两个儿子也已经安家立业。心中感激的情况下主动请缨前来盐场重操旧业。
本以为又要过上以前那种累死累活的日子,但他想着大不了将命卖与李则,应该能让家人过得更好,没想到这么轻松就晒出如此雪盐。激动之下看向李则的目光如见天人。
韩奋也是兴奋无比,不过他到底见多识广,很快回过神,慎重的对李则说道,“此法一出,就如海中捞金,暴利无比。可是财帛动人心,难免有人在重利下铤而走险泄露机密。我请主公派兵严格守卫盐场,万不可让此法流出,尤其不能流到三国之人手中,免得影响我军利益。”
诸位工匠双手一抖,差点跪在地上,面带惶惑的看着他,脑海里闪过“杀人灭口”,“终身监禁”等字眼。
李则先对他的警惕心理表示赞赏,然后摆摆手安慰那些工匠道,“你们也无需担忧,我将在盐场周边设置盐镇,专为盐工家属所居,以后盐场工作待遇从优。”
&nbs
第49章 发展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