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刚蒙蒙亮,天上便飘起了雪花。这是今年的第一场雪,索性雪并不大,只是略略妆点了一下屋顶,倒令这婚礼有了别样的景致。
张管家刚一开门,便被门口的阵仗吓到了,从大门到胡同口,已经排满了前来送礼的宾客。之前,按吴大佛的吩咐,除了公务,张管家一律不接待客人,也不接受礼品,就连婚礼也没有邀请多少人。所以那些想认识吴大佛的人都选定了今天前来拜会。大喜之日总不能拒人于门外吧?所以当吴大佛穿戴整齐来到院子里的时候,自己也被满院子的礼盒吓呆了。
王全见吴大佛来了,指着一大箱子礼单说:“先生,已经有几十位客人送礼来了,外面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张管家呢?”
“院子里已经装不下礼盒了,张管家去找街坊借几个院子来放礼盒去了。”
“那婚礼主事呢?”
“他在门口迎接呢。张管家说这里院子小,坐不了那么多人,都请到胡同口的三家酒楼去了。”
“三家酒楼?”
“是啊,还不一定坐得下呢。”
吴大佛不善社交,也最不会做这些迎来送往的事情,于是赶紧躲入大堂,让他们去做。好在为了办好婚礼,主事带了自己的队伍过来,这才让人手不至于短缺。
忙活了小半个上午,张管家才回来,然后由张管家去接待客人。迎亲队伍在媒人的催促下赶紧出发。
若是真的京中大户人家娶格格,一支迎亲队起码也要一两百人。但嫁娶双方达成一致,一切从简,只有两匹骏马,三顶轿子,一只十六人的鼓号队和前导后站之人,也不过五十来人。路上因为还有点路途,为了不误吉时,全体成员几乎都是小跑着前进的,连负责放爆竹的人都是举着爆竹杆跑在前面,一路让京城的百姓们目睹了一支像是去抢亲的迎亲队。
好不容易到了蒋府附近,吴大佛让迎亲队伍整好队,这才吹起唢呐打起鼓,装作闲庭信步似的前进。到了蒋府门口,蒋家的家丁们打起爆竹来,几十串爆竹同时响起,吓得新郎官的骏马都跳了起来,差点把吴大佛都甩下马鞍,吓得吴大佛死命地夹住马身,抱着马脖子,生怕掉下去。
原来是蒋夫人得知婚礼要简办之后,心里咽不下这口气,便要在这爆竹声中找回场子,震一震自己的“好姐妹”们。这可苦了吴大佛和王全,几个人好不容易把马摁住,吴大佛下得马来腿都软了,头上的新郎冠也歪了,身上的大红花还沾满了鞭炮花。
媒人从轿子上下来,帮吴大佛和王全整理好身上,赶忙向门口的礼官递上迎亲书,以示来意。礼官与媒人纠缠了一会儿,要了个红包便打开了大门。随后一个小男孩端着盘子过来,上面放着一杯茶,吴大佛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然后给了男孩一个红包。进门到院内,地上铺了一路的红花。在这早冬时节,要凑齐这么多红花可不容易。花轿停在院子之后,里面出来一个压轿的小男孩,由张管家的儿子担任。礼官领着新郎进入大堂,吴大佛先向蒋都统和蒋夫人叩拜敬茶,高堂们说了些要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之类的话之后,给了新郎一个大红包。然后蒋都统带着新郎来到蒋家的祠堂,叩拜了蒋家历代祖先的牌位,表示今日蒋家女儿将嫁入吴家,以后两家便是姻亲了。
回到大堂,按礼节,此时应该是伴娘带着新娘子出来,可是却不见人影。礼官说:“依着女方家的规矩,新郎要去新娘子闺房门口叩门,至于新娘子在哪嘛,那就得你自己去找了。“
咦?这个步骤之前可没有啊?吴大佛疑惑地看向媒人,媒人则赶紧找礼官打商量,然后回来对吴大佛说:“礼官说了,这是蒋夫人的意思。你在院子里找,看到有哪个门上挂了四个红灯笼就进去,只挂两个灯笼的别进去,看到柱子上有两根红绸带的就往左拐,有四根红绸带的就往右拐。四进二不进,两左四往右。”
吴大佛不知何意,便赶紧依照媒人说的,到院子里四下张望,发现果然有个门上有四个红灯笼,于是便去叩门,门后的人于是出难题,要红包。
好在题目不难,王全从门缝里塞了两个红包之后就开门了,然后吴大佛一路按照提示走,左拐右拐,进门红包,带着身后跟着的一大群看热闹的人逛了大半个蒋府,到了后院的后院,这才看到了一个类似于闺房的房子。
吴大佛敲敲门,里面响起了声音:“外面是谁啊?”是明月的声音,吴大佛这才放心,于是说:“是我!”
“你是谁啊?”
“我是新郎官,来接新娘子的。”
“你说你是新郎官就是啦。唱首歌来听听。”这是清风的声音。
吴大佛清了清嗓子,唱起了刘德华的名曲《爱你一万年》:
&
第38章 不该热闹的婚礼[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