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6章 十、中东-8[1/2页]

约利亚王子 佛祖降世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的阿拔斯王朝就是什叶出身,但成为阿拉伯帝国主宰后,立刻就皈依了逊尼——与广大信众站到一起。
      所以,萨法维王室虽早期尊奉什叶,但在占领伊朗后,它不可能仅仅因为这段渊源就强逼逊尼派民众改教。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这是伊朗高原与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的地缘政治冲突使然。中东地区一直存在着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朗高原三大地缘板块,三者彼此间相对独立,地缘实力又大致相当,所以存在结构性地缘冲突。
      萨法维帝国以伊朗高原为本部核心区,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阿拉伯民族势力长期发生冲突——而后两者均为逊尼派。在政治敌对的情况下,伊朗在意识形态领域与他们拉开距离,倒也不是说不过去。
      但这远远不是全部原因。毕竟中东三大地缘板块的结构性矛盾一直存在。但在此之前,任何一个占领伊朗的伊斯兰政权,从来都没有尝试过在意识形态上与其他二者做区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伊朗位居伊斯兰世界的地缘中心,如果占据伊朗的政权足够强势,那它必然会有意在政治上一统中西亚和北非,既然如此,没必要在意识形态上与作为伊斯兰主流的逊尼派划清界限——这会增加它收服其他版块的难度;而如果政权实力较弱,那就更不敢了——四周都是逊尼派的地盘,自己独独改尊什叶派,这不是白白送出一个让周边势力联合起来围攻自己的理由么?
      所以,萨法维帝国之所以改奉什叶派,绝不仅仅是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地缘政治博弈这么简单。伊朗主动转变成伊斯兰世界的另类,与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密不可分。
      萨法维帝国于1618世纪统治伊朗。而这段时期,欧洲文明逐渐崛起,大航海时代日益勃兴。
      中东是亚欧大陆的地缘中心,是东西方交流的必经干道,基于这个特殊的地缘条件,伊斯兰教以商路为纽带,将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图兰低地等地缘上互不统属的板块整合到了一起。
      在东西方贸易的巨大利益驱使下,无论伊斯兰世界在政治上统一或分裂,各个主要地缘势力都有动力维护一个相对一致的文化体系——文化上的一致性,可以有效减少贸易过程中的摩擦和阻碍,提高商业效率,从而使各个板块都能从中受益。
      但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和新航线的开辟,使这种局面被彻底颠覆:海上,欧洲人通过环绕非洲或跨越新大陆,完全避开了中东,直接与东方开展贸易。
      而在北方,随着俄罗斯的崛起和对北亚的渗透,即便是利益已经大幅萎缩的东西方陆上交通线,也在很大程度上被俄罗斯线路取代——在欧洲人眼里,虽然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也多少有些异类,但相对于中东的穆斯林,那还是要顺眼的多。
      海陆通道的变化,不仅意味着中东失去了贸易枢纽的地位,更意味着东西方海上贸易的掌控权,由伊斯兰世界,转移到了欧洲人手中。
      虽然这一阶段,欧洲文明还没有获得工业**后的压倒性优势,对伊斯兰文明的整体压制也还没有成型。但他们开辟的新贸易通道,已经间接改变了伊斯兰世界内部的政治经济格局。具体来说,随着东西方贸易主导权的丧失,维系伊斯兰世界文化同一性的商业纽带不复存在。
      伊斯兰世界在内部地缘结构上本就四分五裂,能在文化上整合到一起,全靠商业利益的维系。现在中西亚不再是贸易干道,不能再创造利益,既然如此,再维系统一的逊尼派认同已经没有了意义。
      这就是伊朗转型为什叶派的时代背景。
      不过,如果仅就于此,尚不足以支撑伊朗的什叶派转变。作为一个强势政权

第146章 十、中东-8[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