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北方初定,东胡也已退却回草原,战火消除,那么自然边境贸易就要提上日程。林家自立后,由西北通往异邦的通道全部被堵死,帝国朝廷官员再昏庸,也知道商路一开,无异于主动替林家壮大实力。幽冀的乱局既然安定下来,商人们自然闻风而动,尤其是当初留在冀州以实际行动支持了舞阳军的林义等人借助地熟人和的便利更是空前发展壮大起来。由于放牧地区缺乏城镇设施和手工业者,所以草原除了需要农产品外,也需要一些手工作坊的染布、容器、铁器、农具等生活必需品,当然那些贵族酋长们还需要成汉帝国闻名天下的陶瓷丝绸等奢侈品。
草原可以提供的最大宗商品就是马匹,成汉帝国初创时期还保持了一定规模的放牧,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原有的牧场几乎都已被效率更高的农耕替代,而且中原地区的本地马质量早已下降,处在战事之中的帝国现在需要大量的马,因此胡马拥有广阔的市场。很久以前,主导这种易货贸易的主要是胡商,他们先大批从游牧部落中收购胡马,再高价转卖帝国出产的丝绸,而成汉的商人,则只负责贩运丝绸到北地互市,由于普通游牧民众并不需要例如丝绸这样的奢侈品,大量帝国丝绸最终的目的地还是在遥远的异国,每一次贸易过程中的高价转卖都可以使那些两边获利的胡商获取令人吃惊的的收入。再加之帝国官吏把持的边贸,主要目的是为了扬我国威,广布朝廷的仁德,散播神州的富庶,使四夷臣服,自然是不会考虑什么成本的。因此胡马的国家收购价格过高,一匹良马居然可以换到40匹彩帛,虽然使得游牧民族和胡商,都愿意大量提供马匹。但是这个政策,也给帝国的财政收入制造了一个大麻烦,朝廷的财政因为胡马的价格被高估,短短数十年间就出现了数目庞大的贸易赤字。而且易货贸易的方式,使得国家必须组织运输大量的货物到边境交换,无形中又增加了成本。即使帝国当时正处于盛世时期,也承受不住这个庞大的贸易逆差了,那时的当朝惠帝不得不改变最初的乐观态度,亲口要求降低胡马的购买数量:“往者先皇在日,每年纳马(最多)不过千匹。。。。。。此度所纳,(居然)计物50万匹。。。。。。此后将马来纳,必不可多”。而且,庞大的胡马贸易,以及其间各种中间商人的加入使得商业欺诈不断增加,贸易的质量下降,不时出现大量以病老马匹冒充精壮马匹的现象。为此自惠帝十五年始,帝国对边贸的限制越来越多,边贸的数额逐年下降,有时的交易量反倒不如帝国对外族的一次赏赐了。
胡马引入数量的越来越少,直接导致了帝国建国初期令人闻风丧胆的骑兵部队飞快退化,最后由主力部队沦为仪仗队或侦骑等附属部队,所以帝国的重装步兵虽然装备精良且人数众多,仍然没有挡住东胡人进犯的马蹄。而且一度庞大而繁荣的胡马贸易,本来吸引了许多游牧部落移居边关附近,但枯萎的互市贸易,则逐渐割断了他们与中原的和平联系,种种军事上的隐患开始潜伏下来,只是由于帝队的强大才等到成汉帝国昭德三十六年一起爆发,六族的同时入侵就是最好的明证。而且现在的乱世已经迫使帝国不能再遵守惠帝时制定的政策了,内战的双方军队都以重装步兵为主,唯一的差别只是兵源和装备而已。东胡人的入侵是坏事也是好事,大家都意识到骑兵在平原地带的重要性,它那强大的机动力和冲击力远非步兵可以比拟,胡马开始重新变得十分重要了。既然原有的西路因为林家军团叛国自立的原因已被帝国放弃,东路的幽冀就成了唯一的可行方案,边贸于是再度兴盛起来。在这种态势和朝廷的默许下,幽冀二州原本是偷偷摸摸进行的边贸终于浮出了水面。
“不行,这样一来我们或许可以省些力气,短期内或许会获得大批马匹,但迟早会走向惠帝时代的老路。现在朝廷给我们的命令跟征召令无异,只说了需要马匹,而不提丝绸究竟能拿出多少。现在幽冀二州战火初定,也需要大量资金。连过手的钱都不知道要,那只能证明你的愚鲁。”幽州刺史府内,周先生正在侃侃而谈。
被讥讽的王雨的胖脸瞬时变得通红,可又无从反驳,经商这门学问在他成长的舞阳城里并不显得有多么重要,他只得在心里为这个妖道又加上了一个新的称呼,那就是奸商。
会议很快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作出了以货币贸易替代易货贸易这个简单的政策调整。首先使得丝绸和马匹的价格脱钩,两者单独结算,这样带有手工业制造品意味的丝绸,价格自然会上升,而且丝绸不
第三十八章 大伪之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