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些了吗?”杨玉桐冷冰冰的打断了丞相府侍曹的通报,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左手的中指和食指有节奏的敲击着几案,在那张几案上放着厚厚的一摞密报,这里面有秘密集会的官员名单,有豪族子弟酒后的胡言乱语,还有坊间草民的胡乱猜测,总之所有可能对杨家不利的消息无论真假都包罗其中。杨家的实力虽然强大,可也没有达到无所顾忌的地步,所以最近杨玉桐一直都很重视搜集各种各样的意见,不知为何,他总感觉这里面潜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可是仅凭手里的这些密报来看,一些官员豪族虽有不满,可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行动,深知权场争斗真谛的丞相大人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
最近帝都的警戒加强了许多,就连那些习惯隐藏在幕后的缇骑也开始锦衣亮衫的成群出现,看得出,杨家是在警告众人切莫多生事端。打着反王余部有可能潜入京师重地作乱的名目,帝都所有的城门已经开始对出入的行人商旅严加盘查,宵禁令的颁布很快冲淡了平定诸王之乱后带给京城百姓的短暂欢娱,晚上的街头除了那些高官望族的车队还偶尔出现,基本上是空无行人,只有一队队的官兵手持兵器穿行在各个路口。杨玉桐出于更深层次的谋划,还是迟迟不肯接受官员们的劝进奏章,并且干脆称病连朝会都不去了,可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帝国政事大权的把握,入夜以后的丞相府依旧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一道道政令从这里发向帝国各个州郡。
杨玉桐的谨慎行事并没有得到全部杨家子弟的认同,最起码杨善华老大人就已经等的颇不耐烦了,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和智慧的他偏巧野心极大,他从不认为自己比起那个威名犹存的哥哥有哪点不如,也不象大多数人私下说的那样纯粹是靠着杨家的庇护才有了今日的地位,他始终相信是哥哥的光芒掩盖了自己的睿智,虽然没能得到族长的宝座,于是在有生之年亲历亲为把杨家推上皇位就成了他证明自己能力的最佳选择。在老大人的授意之下,劝进的奏章始终不断,各地的门生故吏也在他的组织之下开始为一个新王朝的诞生大张旗鼓的做着准备,一时间他的府第也成了帝都之中的另一个热闹场所。丞相大人的谦恭给了杨善华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就是杨家主张皇帝禅让一派的领军人物。很多企图在王朝更替过程中获取利益的小贵族或者下级官员把宝也都压在了这位老大人身上,送礼的、寻亲的、拉关系、拜门生,就连他府门前门房都得益不少,寻常的官员还真得不着这奴才的笑脸。
按照杨玉桐的考虑,这等大事绝对不怕急,他要安抚住国内的形势,制造好誉论,拉拢民心,哪怕他这一辈不行此事,由下一代获益都可以。可老大人等不急,他甚至私下已经让人做好了王爷的服饰,时不时穿戴一新在女眷面前炫耀一下。这一辈子他先是活在哥哥的光环之中,后又被子侄们压制,所以这一次将是他最后的机会。杨善华不怕别人的冷眼和非议,那有什么,又不会少块肉,也不会影响享乐,敢胡乱嚼舌头的人脖子也没那么硬,钢刀一挥都得送命,现在比较麻烦的是自己那个蠢侄女的态度,那个女人牢牢把着传国玉玺就是不放,没有那个东西,就谈不上是得承大统,所以他甚至考虑到了逼宫。找几个得力的官员领队,先取得玉玺,再百官拥戴,等到大家明白过来,杨家已经坐在皇位上了。不过他还是希望这个计划能得到杨玉桐的首肯,哪怕是默许也好,没有族长点头,他做起事来未免有点力不从心。
杨善华本就是个不能守口如瓶的世家子弟,也并不真的清楚一个阴谋究竟如何运作,在他的心中,杨家子弟也好,自己府里的奴仆门客也罢,哪个不是眼巴巴的盼着杨家再进一步,所以他根本就没怎么对此事严加保密。杨家子弟还好,多少知道些宦海艰险,可他府里那些家奴倒是和主人的脾气一样,大事未成便已经把自己摆到了开国功臣的位置上,其中的个别人更是酒后无德,大肆吹嘘允诺起来。于是一件老大人自认为十分机密的计划很快就在京城中悄悄流传开来,并最终变成了一场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惨剧。
帝制,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长期在京城保留了一支强大的禁军队伍,这些士卒原本来自帝国各个地方,这些年来由于北地已经被舞阳军和林家占据,所以主要的构成就由京都子弟和南方的士卒为主,这其中的一部分人恰恰就来自杨春雨大军所过之处。杨春雨征战有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爱护部属,这种爱护甚至发展到了一种溺爱和纵容的程度,只要士兵能够奋勇杀敌,他就不在乎他们是否骚扰了地方。此次南征为了尽快结束战事,他又采取了雷霆万钧的手段,所过之处百姓流离失所,完全可以
第一百零四章 以下犯上[1/2页]